根据临床表现脑血管性痴呆分型
脑血管性痴呆主要分为多发性梗死性痴呆、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小血管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出血性痴呆、混合性痴呆六种类型,不同类型各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同时,针对老年人、有家族病史人群、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这些特殊人群,分别给出了控制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预防脑血管性痴呆的温馨提示。
一、根据临床表现,脑血管性痴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由多次缺血性脑梗死所致,患者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临床表现为反复出现的脑卒中事件,如急性起病的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等,之后逐渐出现认知功能减退。认知障碍多呈阶梯式进展,在每次卒中后症状会明显加重。例如患者可能先是出现一次轻微脑梗,表现为短暂的一侧肢体无力,恢复后认知功能稍有下降;之后再次发生脑梗,认知功能进一步恶化,出现记忆力明显减退、计算力下降、执行功能障碍等。脑部影像学检查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梗死灶,多位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
2.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因大脑中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关键部位发生梗死引起,如丘脑、海马、角回等。这些部位梗死即使面积较小,也可导致严重的认知障碍。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部位,若梗死发生在丘脑,除认知障碍外,还可能伴有情感障碍,如淡漠、抑郁等;若发生在海马,早期就会出现明显的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事记忆受损严重,患者可能对刚刚发生的事情很快遗忘。影像学可发现相应关键部位的梗死灶。
3.小血管性痴呆:与脑内小血管病变相关,包括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等。高血压、糖尿病等是常见病因。起病相对隐匿,认知障碍进展缓慢。患者早期可能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逐渐出现记忆力下降、执行功能障碍等。还常伴有步态障碍,行走缓慢、不稳,呈小碎步;以及排尿障碍,如尿频、尿急、尿失禁等。脑部影像学可见多发腔隙性梗死灶、脑白质弥漫性改变等。
4.低灌注性痴呆:由于脑血流灌注不足导致大脑广泛缺血缺氧而引起认知障碍。常见于严重低血压、心功能不全等导致脑灌注压降低的情况。患者可在低血压事件后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出现意识障碍、认知功能急剧下降,如定向力障碍、意识模糊等,之后可遗留痴呆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能发现脑萎缩、脑室扩大等慢性缺血改变。
5.出血性痴呆:由脑出血导致,如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急性期患者除有脑出血的常见症状,如头痛、呕吐、肢体瘫痪等,还可能出现认知障碍,在出血吸收后,部分患者认知功能仍不能完全恢复,逐渐发展为痴呆。认知障碍的表现多样,包括记忆力、语言能力、计算力等多方面受损。影像学可明确出血部位及范围。
6.混合性痴呆:同时存在脑血管病变和其他原因导致的痴呆,如同时有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改变和脑血管病。临床表现既有脑血管病相关的认知障碍特点,如阶梯式进展、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等,又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表现,如进行性记忆力减退、人格和行为改变等。诊断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相关检查结果。
二、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脑血管功能就有所下降,患脑血管性痴呆风险更高。应更加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定期体检监测相关指标。生活中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进行脑力活动,如读书、下棋等,有助于维持认知功能。因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对药物耐受性差,在治疗脑血管病及相关症状时,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遵循医嘱用药。
2.有家族病史人群:若家族中有脑血管性痴呆患者,遗传因素可能增加自身患病风险。此类人群应从年轻时就注重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加强锻炼,控制体重。定期进行脑血管健康检查,如颈动脉超声、头颅CT等,以便早期发现血管病变并干预。同时,要关注自身认知功能变化,一旦出现记忆力减退等早期症状,及时就医评估。
3.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脑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控制血压、血糖,平稳达标。日常饮食注意低盐、低糖、低脂,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因长期高血压、高血糖可损伤脑血管,增加痴呆风险,积极控制病情可有效降低发病几率。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及相关并发症指标,同时注意所用药物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