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先天性巨结肠病
先天性巨结肠病是常见的小儿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疾病,病因与遗传和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因神经嵴细胞迁移障碍致肠壁神经节细胞缺乏,肠管痉挛、内容物通过障碍,近端肠管扩张肥厚。临床表现有胎便排出延迟、腹胀、呕吐、便秘、营养不良及发育迟缓等。诊断方法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X线、直肠肛管测压、直肠黏膜活检。治疗分保守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用于特定情况,手术有根治和姑息手术。特殊人群中,新生儿和婴幼儿治疗需谨慎,儿童和青少年要关注心理,有家族遗传史者生育前应咨询检查。生活上建议给予高纤维易消化饮食、培养定时排便习惯、适当运动。
一、先天性巨结肠病的定义
先天性巨结肠病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发育畸形疾病,主要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它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疾病之一。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先天性巨结肠病的病因主要与遗传因素和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嵴细胞迁移出现障碍,导致肠壁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缺乏神经节细胞,使得病变肠段失去正常的蠕动功能,处于痉挛状态,引起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近端肠管逐渐扩张、肥厚,从而形成巨结肠。
三、临床表现
1.胎便排出延迟:大多数患儿在出生后2448小时内无胎便排出或仅排出少量胎便,可于23天内出现低位肠梗阻症状,如腹胀、呕吐等。
2.腹胀:为常见症状,程度不一,严重者腹部可见肠型及蠕动波,有时可触及充满粪便的肠袢。
3.呕吐:次数不定,呕吐物含有胆汁,严重时可吐出粪样液体。
4.便秘:患儿常出现顽固性便秘,需灌肠、使用开塞露等方法才能排便,随着年龄增长,便秘症状逐渐加重。
5.营养不良及发育迟缓:由于长期腹胀、呕吐、便秘,导致患儿食欲下降,营养吸收障碍,出现营养不良、消瘦、贫血及发育迟缓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患儿的出生史、胎便排出情况、排便习惯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等,可初步判断病情。
2.X线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可显示低位肠梗阻表现,钡剂灌肠检查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病的重要方法,可显示痉挛段、移行段和扩张段,有助于判断病变的范围。
3.直肠肛管测压:通过测量直肠和肛管内的压力变化,了解直肠肛管的反射功能,先天性巨结肠病患儿的直肠肛管反射消失。
4.直肠黏膜活检:取直肠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观察神经节细胞的有无,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病的金标准。
五、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适用于诊断未完全明确的病例、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病或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儿。主要措施包括口服缓泻剂、润滑剂,使用开塞露、灌肠等方法帮助排便,以解除便秘症状。
2.手术治疗: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病的主要方法。手术方式包括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根治性手术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和明显扩张肥厚的肠段,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姑息性手术主要用于病情严重、全身情况差的患儿,如肠造瘘术,待患儿情况改善后再行根治性手术。
六、特殊人群提示
1.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保守治疗时,灌肠等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肠道。手术治疗应选择合适的时机,充分评估患儿的全身情况。同时,要注意喂养,保证营养摄入,促进患儿生长发育。
2.儿童和青少年:此阶段患儿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受到疾病的影响,家长和医护人员要关注其心理健康,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在治疗后,要鼓励患儿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期复查,观察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3.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如果家族中有先天性巨结肠病患者,其他家庭成员在生育前应进行遗传咨询和相关检查,以评估生育患儿的风险。孕期要加强产检,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七、生活方式建议
1.饮食:对于先天性巨结肠病患儿,应给予高纤维、易消化的饮食,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2.排便习惯:培养患儿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让患儿坐便盆,以建立正常的排便反射。
3.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增强体质。家长可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