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好发于儿童,可由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呼吸道感染、游泳、擤鼻涕方法不正确等因素引起,主要症状有耳部疼痛、听力下降、耳鸣、耳漏等,可通过病史、症状、耳镜检查和听力检查等进行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方法包括加强锻炼、避免用力擤鼻涕、保持耳部清洁、游泳时注意保护耳朵、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等,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孕妇等特殊人群需注意预防中耳炎。
一、病因
1.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相通的唯一管道,当咽鼓管功能障碍时,中耳内的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引起中耳炎。
2.感染
中耳炎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常见的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
3.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时,鼻咽部的细菌或病毒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4.游泳
游泳时,污水进入外耳道,如果没有及时清理,可能导致外耳道感染,进而引发中耳炎。
5.擤鼻涕方法不正确
擤鼻涕时,如果用力过猛,可能导致鼻涕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6.其他
如耳内异物、鼓膜穿孔、腺样体肥大等,也可能导致中耳炎的发生。
二、症状
1.耳部疼痛
中耳炎患者常出现耳部疼痛,疼痛可呈搏动性,也可呈针刺样。疼痛多在鼓膜穿孔后减轻。
2.听力下降
中耳炎可导致听力下降,患者可能会感到听声音不清晰,或者听到的声音变小。
3.耳鸣
耳鸣是中耳炎的常见症状之一,患者可能会感到耳部有嗡嗡声或其他异常声音。
4.耳漏
鼓膜穿孔后,耳道内可有脓液流出,脓液可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
5.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三、诊断
中耳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耳镜检查和听力检查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然后使用耳镜检查鼓膜的情况,观察是否有鼓膜穿孔、耳道内是否有分泌物等。听力检查可以帮助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1)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2)多喝水,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3)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水进入耳道。
(4)擤鼻涕时应注意方法,避免同时按压双侧鼻孔。
2.药物治疗
(1)抗生素
如果中耳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医生会给患者开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等。
(2)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可以减轻耳部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3)其他药物
除了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外,医生还可能会给患者开一些其他药物,如止痛剂、抗组胺药等,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3.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严重的中耳炎患者,如鼓膜穿孔长期不愈、中耳粘连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清除中耳内的病变组织,重建中耳结构,提高听力。
五、预防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2.避免用力擤鼻涕。
3.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水进入耳道。
4.游泳时应注意保护耳朵,佩戴合适的耳塞。
5.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六、特殊人群
1.儿童
中耳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儿童的咽鼓管较短、宽且平直,细菌或病毒更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因此,家长应注意保持儿童的耳部清洁,避免让儿童仰卧位喂奶,避免给儿童挖耳。
2.老年人
老年人的免疫力相对较弱,容易患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从而引发中耳炎。此外,老年人的耳部结构也可能发生退行性改变,增加了中耳炎的发病风险。因此,老年人应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耳部清洁。
3.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较低,容易发生感染,包括中耳炎。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预防感染的发生。
4.孕妇
孕妇在怀孕期间,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免疫力也可能会有所下降,容易患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从而引发中耳炎。因此,孕妇应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耳部清洁。
总之,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如果出现耳部疼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应注意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感冒,预防中耳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