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感染的起因
尿道感染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理结构因素(女性尿道短且宽、经期和妊娠期易感染,男性前列腺增生、包皮过长或包茎易引发感染)、卫生习惯因素(个人卫生差、性生活不卫生及多个性伴侣增加感染风险)、机体免疫力因素(年龄增长、基础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致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医源性因素(导尿和膀胱镜检查操作不当、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引发感染)、其他因素(饮水过少、憋尿增加感染几率);特殊人群需格外注意,孕妇要注重个人卫生,出现症状及时就医,老年人症状不敏感需家属关注,儿童需家长留意排尿异常并及时就诊。
一、生理结构因素
1.女性生理结构:女性尿道较短且宽,距离肛门和阴道较近,这使得细菌更容易从肛门或阴道部位进入尿道引发感染。据统计,女性尿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在经期时,由于经血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若不注意经期卫生,细菌滋生并上行感染尿道的风险会增加。此外,女性在妊娠期,增大的子宫会压迫膀胱和输尿管,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2.男性生理结构: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增加。增生的前列腺会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困难,尿液在膀胱内残留,细菌容易在残留尿液中繁殖,从而引发尿道感染。另外,包皮过长或包茎的男性,包皮垢容易积聚,滋生细菌,细菌可逆行进入尿道,引起感染。
二、卫生习惯因素
1.个人卫生: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勤换内裤,会使会阴部细菌滋生,增加尿道感染的机会。尤其是女性,大便后如果擦拭方向由后向前,容易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到尿道,引发感染。
2.性生活卫生:性生活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卫生,细菌容易被带入尿道。例如,性生活前后双方未清洗外生殖器,或者女性在性生活后未及时排尿,都可能导致细菌在尿道内停留和繁殖,引发感染。另外,多个性伴侣也会增加感染性传播疾病病原体的风险,这些病原体可能会侵犯尿道,引起尿道感染。
三、机体免疫力因素
1.年龄: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降低,对细菌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尿道感染。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也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引发尿道感染。
2.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人群,机体免疫力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尿液中含有大量糖分,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还会影响神经和血管功能,导致排尿功能障碍,增加尿道感染的风险。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更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尿道感染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3.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这些药物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使身体对细菌的防御能力下降,从而增加尿道感染的发生几率。
四、医源性因素
1.导尿和膀胱镜检查:导尿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在导尿过程中,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细菌会被带入尿道和膀胱,引发感染。据研究,留置导尿管的时间越长,尿道感染的发生率越高。膀胱镜检查也属于侵入性检查,检查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尿道黏膜,破坏尿道的防御屏障,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
2.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长期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尿道内正常菌群失调,一些耐药菌趁机大量繁殖,引发尿道感染。同时,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治疗的难度。
五、其他因素
1.饮水过少: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尿液对尿道的冲洗作用减弱,细菌容易在尿道内停留和繁殖,从而引发感染。
2.憋尿:经常憋尿会使膀胱内压力升高,尿液反流至输尿管和肾盂,细菌也会随之逆行,增加尿道感染的风险。此外,憋尿还会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降低膀胱黏膜的抵抗力。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对于孕妇,由于生理状态特殊,发生尿道感染后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健康。孕妇应更加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多喝水、多排尿,避免憋尿。如果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对尿道感染的症状不敏感,家属应多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如发现老年人出现发热、乏力、精神萎靡等非特异性症状,应考虑尿道感染的可能,及时带其就医。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不适,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排尿情况,如是否有哭闹、拒奶、尿频等异常表现,如有异常应及时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