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套叠是怎么回事
小肠套叠指一段小肠套入相连肠腔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病因包括解剖、饮食改变、病毒感染、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遗传等因素;症状有腹痛、呕吐、血便、腹部肿块;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高发且病情变化快,成人相对少见且症状不典型、诊断难;诊断靠病史与体格检查及B超、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和手术(肠套叠复位术、肠切除吻合术等);儿童需注意科学喂养、密切护理、避免用有副作用药物,成人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饮食;预防措施有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增强体质、及时治疗肠道疾病。
一、小肠套叠的定义
小肠套叠是指一段小肠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正常情况下,肠道蠕动是有规律的,当某些因素导致肠道蠕动节律紊乱时,就可能发生小肠套叠。
二、小肠套叠的病因
1.解剖因素:小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这是小儿易发生小肠套叠的解剖学因素。
2.饮食改变:婴儿期肠道功能尚不完善,如添加辅食、饮食性质和规律改变等,可能引起肠道蠕动不协调,从而诱发小肠套叠。
3.病毒感染:肠道内病毒感染可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压迫肠管,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增加小肠套叠的发生风险。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导致肠管运动异常,也会引发小肠套叠。
5.遗传因素:部分小肠套叠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
三、小肠套叠的症状
1.腹痛:为最常见的症状,多为突然发作的剧烈阵发性绞痛。小儿常表现为阵发性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出汗等。
2.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可呕吐胆汁样物。
3.血便:是小肠套叠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在发病后612小时出现,典型的血便为果酱样便。
4.腹部肿块:多数患者可在腹部摸到腊肠样肿块,表面光滑,稍可活动,有压痛。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
1.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是小肠套叠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无法准确表达自身感受,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异常表现,如哭闹、呕吐等。年龄较小的婴儿病情变化快,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2.成人:成人小肠套叠相对少见,多继发于肠道肿瘤、息肉、憩室等器质性病变。成人症状相对不典型,诊断相对困难。
五、诊断方法
1.病史与体格检查: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腹痛、呕吐、血便等情况,并进行腹部触诊,检查是否有肿块。
2.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诊断小肠套叠的首选方法,可清晰显示套叠部位,准确率较高。
X线检查:通过腹部X线平片可观察肠道内气体分布情况,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CT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或怀疑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CT检查可提供更详细的肠道结构信息。
六、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空气灌肠: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全身状况良好,无明显腹胀、腹膜炎体征的患者。通过向肠道内注入空气,利用气体压力使套叠的肠管复位。
钡剂灌肠:原理与空气灌肠类似,但由于钡剂对肠道有一定刺激,目前应用相对较少。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病程超过48小时,全身状况不佳,有明显腹胀、腹膜炎体征,或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肠套叠复位术、肠切除吻合术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饮食方面:婴儿应遵循科学的喂养方式,添加辅食要循序渐进。对于刚恢复的患儿,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从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护理方面: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体温、大便等情况。尽量安抚患儿,减少哭闹,避免增加腹压。
年龄禁忌:非药物干预应作为首选,低龄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有副作用的药物。
2.成人:有肠道基础疾病的成人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进行体检。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八、预防措施
1.合理喂养:婴儿添加辅食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避免突然改变饮食结构。
2.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不洁食物,预防肠道感染。
3.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4.及时治疗肠道疾病:如发现肠道息肉、肿瘤等疾病,应及时治疗,以降低小肠套叠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