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可以保守治疗吗
跟骨骨折部分情况可保守治疗,适用情况包括骨折移位不明显及患者全身状况不适合手术;保守治疗具体方法有石膏固定及康复训练,需注意相关事项;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有骨折不愈合等风险及应对措施,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并遵循规范以确保疗效
一、适用保守治疗的情况
1.骨折移位不明显的情况
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跟骨骨折,如SandersⅠ型、部分SandersⅡ型骨折等,可考虑保守治疗。这类骨折通过手法复位后,骨折端相对稳定,能够通过石膏固定等方式维持骨折的位置,促进骨折愈合。从临床研究来看,此类骨折采用保守治疗,经过规范的固定和康复训练,多数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例如相关研究表明,无明显移位的跟骨骨折保守治疗后,约80%-90%的患者能够恢复到接近正常的足部功能。
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若跟骨骨折移位不明显,保守治疗是较为合适的选择。老年患者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手术创伤可能会对其全身状况产生较大影响,而保守治疗可以减少手术相关的风险,如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发生的概率。
2.患者全身状况不适合手术的情况
当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肺疾病,如严重的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等,无法耐受手术麻醉和手术创伤时,保守治疗是唯一的选择。此时保守治疗主要通过石膏固定制动骨折部位,同时进行对症处理,如消肿等治疗,以促进骨折的恢复。例如,一位患有严重心力衰竭的跟骨骨折患者,由于手术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所以只能选择保守治疗,通过抬高患肢、使用消肿药物等措施来改善局部肿胀情况,等待骨折自然愈合。
二、保守治疗的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
1.石膏固定
采用石膏托或管型石膏将患足固定于功能位,一般需要固定6-8周。在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和肿胀情况,若出现患肢肿胀进行性加重、皮肤苍白、温度降低等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应及时松解石膏。对于儿童跟骨骨折进行保守治疗时,由于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石膏固定需要更加谨慎,要定期调整石膏的松紧度,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同时,要注意保持石膏的清洁干燥,防止患儿皮肤长时间接触潮湿的石膏而引起压疮等并发症。
2.康复训练
在骨折固定期间,需要进行患肢的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小腿肌肉的收缩舒张练习,以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在拆除石膏后,要逐步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功能训练。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进度有所不同。年轻患者身体恢复能力较强,康复训练可以适当加快进度;而老年患者则需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例如,年轻患者在拆除石膏后1-2周可以开始进行轻度的踝关节主动屈伸训练,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3-4周后再逐步开始类似训练,并且要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整训练的幅度和次数。
三、保守治疗的预后及风险
1.预后情况
保守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其预后与骨折的类型、治疗是否规范以及康复训练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无明显移位的跟骨骨折经过规范保守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足部的疼痛等症状也会逐渐缓解。但是,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创伤性关节炎、跟骨畸形愈合等,从而影响足部的功能。例如,跟骨畸形愈合可能导致足部力线改变,引起长期的足部疼痛和行走不适。相关研究显示,跟骨骨折保守治疗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概率约为10%-15%,而跟骨畸形愈合的概率约为5%-10%。
2.风险及应对
保守治疗的风险主要包括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等。为了降低风险,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治疗规范。对于骨折不愈合的情况,需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若超过预期愈合时间仍未愈合,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干预。对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除了进行患肢肌肉收缩训练外,还可以使用低分子肝素等药物进行预防,但需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更要加强预防措施,如鼓励患者早期活动等。
总之,跟骨骨折部分情况可以采用保守治疗,但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并且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规范,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确保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