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咽喉异物感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哪些
咽喉异物感可能由多种疾病及精神心理因素引起。咽喉部疾病如慢性咽炎、扁桃体炎、会厌囊肿、咽喉部肿瘤,分别因炎症刺激、细菌病毒感染、黏液潴留、肿瘤生长等产生异物感,治疗方法多样;鼻部疾病中鼻窦炎和鼻咽炎因分泌物倒流刺激咽喉,治疗需用抗生素、鼻喷药等;胃食管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和食管裂孔疝,因胃酸反流或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引发,治疗有药物和改变生活方式等;精神心理因素中的癔球症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与精神情绪有关,以心理疏导为主,特殊人群在各病症治疗时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咽喉部疾病
1.慢性咽炎:这是导致咽喉异物感常见的咽喉部疾病之一。炎症长期刺激咽喉黏膜,使其处于充血、肿胀状态,淋巴滤泡增生。患者多有长期吸烟、过度用嗓、接触有害气体等经历。生活中,经常处于空气污染环境的人群、教师等用嗓过度职业者易患此病。除异物感外,还伴有咽干、咽痒、刺激性咳嗽等症状。治疗上,可使用含漱液、含片等。特殊人群中,孕妇患慢性咽炎时,应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药物,可通过多喝水、多吃润喉水果等方式缓解。儿童用药需谨慎选择温和无刺激的药物,同时要监督其正确使用。
2.扁桃体炎:扁桃体反复发炎会引起扁桃体肿大,从而产生咽喉异物感。细菌、病毒感染是主要病因,感冒、过度劳累等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发病。患者常有咽痛、吞咽困难等表现,有时伴有发热。急性扁桃体炎需使用抗生素治疗,慢性扁桃体炎若反复急性发作,可能需手术切除扁桃体。儿童扁桃体炎较为常见,若频繁发作影响呼吸、睡眠等,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手术。老年人患扁桃体炎时,要注意其身体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
3.会厌囊肿:会厌黏膜的黏液腺管受阻,导致黏液潴留形成囊肿。较小的囊肿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囊肿会引起咽喉异物感,有时还会有吞咽梗阻感。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机械刺激等可能是发病原因。对于较小囊肿可定期观察,较大囊肿一般需手术切除。特殊人群中,患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需综合评估后制定治疗方案。
4.咽喉部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如乳头状瘤、纤维瘤等,恶性肿瘤如喉癌、下咽癌等。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咽喉异物感,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咽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长期吸烟、酗酒、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是相关危险因素。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类型、分期等决定,可能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老年男性有长期吸烟史者是高危人群,需定期体检筛查。
二、鼻部疾病
1.鼻窦炎:鼻窦内的炎症产生的分泌物倒流至咽喉,刺激咽喉黏膜,引起咽喉异物感。患者常有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治疗时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使用鼻喷药物改善鼻腔通气。儿童鼻窦炎较为常见,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孕妇患鼻窦炎时,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可通过生理盐水洗鼻缓解症状。
2.鼻咽炎:鼻咽部黏膜的炎症,炎症刺激可导致分泌物增多,流至咽喉产生异物感。患者可能有鼻咽部干燥、疼痛等症状。治疗可使用含漱液、鼻喷药物等。特殊人群中,过敏体质患者用药时要注意药物过敏反应。
三、胃食管疾病
1.胃食管反流病:胃酸和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到达咽喉部,刺激咽喉黏膜,引起咽喉异物感。患者常有烧心、反酸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以咽喉异物感为主要表现。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肥胖等是常见诱因。治疗上,需使用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等。特殊人群中,儿童胃食管反流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要注意调整喂养方式,避免过度喂养。老年人用药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
2.食管裂孔疝:部分胃组织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胃食管反流,产生咽喉异物感。患者可能有胸痛、吞咽困难等症状。症状较轻者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缓解,如抬高床头、避免睡前吃东西等,症状严重者可能需手术治疗。肥胖人群患食管裂孔疝的风险较高,应积极控制体重。
四、精神心理因素
1.癔球症:患者自觉咽喉部有异物感,但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因素可能诱发该病。患者常感觉咽喉部有团块堵塞,但不影响进食。治疗主要是心理疏导,缓解精神压力,必要时可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特殊人群中,儿童癔球症可能与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等有关,家长要给予关爱和心理支持。老年人患癔球症时,要关注其是否有孤独、失落等心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