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怎么恢复
跟骨骨折恢复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早期制动固定、消肿止痛;中期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训练;后期平衡步态及足部功能恢复训练,康复中要定期复查且遵循个体化原则。
一、康复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目标
跟骨骨折恢复通常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早期一般是骨折后1-2周内,此阶段主要目标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防止肌肉萎缩等,通过制动等措施稳定骨折部位;中期为骨折后2-8周,目标是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后期则是8周以后,重点是恢复足部的正常功能,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行走等活动。
二、早期康复措施
(一)制动与固定
骨折后应及时进行有效的制动与固定,常用的有石膏固定等方式,固定要确保骨折部位处于正确的解剖位置,避免骨折断端移位,这对于骨折的良好愈合至关重要。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更要注意固定的准确性和舒适度,防止影响骨骼正常发育;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可能存在的骨质疏松等情况,固定时需更加谨慎,避免固定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二)消肿止痛
可采用抬高患肢的方法,将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一般患肢抬高15-30度为宜。同时,在医生指导下可进行局部的冷敷,冷敷时间一般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有助于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和疼痛,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冷敷时要更密切观察皮肤情况,因为这类患者皮肤感觉可能相对不敏感,更易发生冻伤。
三、中期康复措施
(一)关节活动度训练
在骨折部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开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活动度训练。可以通过主动和被动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患者主动进行踝关节的缓慢屈伸运动,每次尽量达到最大范围,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对于活动度较差的患者,可由他人辅助进行被动活动,但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对于年轻且骨折恢复较好的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度训练的强度和频率;而对于老年患者或骨折愈合较慢的患者,则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
(二)肌肉力量训练
进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在不引起骨折部位明显活动的情况下,收缩小腿肌肉,每次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随着恢复进展,可逐渐进行踝关节的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抗阻练习,增强肌肉力量。对于有长期卧床史的患者,肌肉力量训练尤为重要,因为长期卧床易导致肌肉萎缩,而通过有效的肌肉力量训练可以预防和改善这种情况;对于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肌肉力量训练要更注重科学性和安全性,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关节损伤。
四、后期康复措施
(一)平衡与步态训练
当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恢复到一定程度后,进行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平衡训练可在平地、平衡垫等不同环境下进行,从双脚站立平衡开始,逐渐过渡到单脚站立平衡等。步态训练则是模拟正常行走的姿势和节奏,进行行走训练,包括起步、行走、停止等动作。对于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平衡功能较差的患者,平衡与步态训练需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更加注重安全防护;对于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康复后期要鼓励其改正,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骨折恢复后的功能恢复效果。
(二)足部功能恢复训练
进行足部的负重训练,逐渐增加足部的负重程度,从部分负重开始,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同时,进行足部的感觉训练,如用不同质地的物体刺激足底,恢复足部的本体感觉。对于糖尿病足合并跟骨骨折的患者,足部功能恢复训练要格外谨慎,因为糖尿病患者足部感觉和血液循环可能存在问题,要密切关注足部皮肤情况,防止发生溃疡等并发症。
五、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定期复查
在跟骨骨折恢复过程中,要定期进行X线等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一般骨折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都要进行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折愈合较快,复查频率可能相对更高;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骨折愈合及骨质疏松等情况的变化。
(二)遵循个体化原则
每个患者的跟骨骨折情况不同,包括骨折的类型、严重程度、年龄、健康状况等,康复训练要遵循个体化原则。例如,对于年轻的单纯跟骨骨折患者,康复训练进展可能相对较快;而对于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跟骨骨折,康复训练要更加缓慢、谨慎,以患者能够耐受且不影响健康为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