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哮喘和支气管炎的区别
婴儿哮喘与支气管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婴儿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有反复发作喘息等症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治疗以抗炎等为主;婴儿支气管炎是支气管黏膜炎症,多由感染引起,症状以咳嗽为主,病程相对较短,治疗针对病原体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婴儿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其发病机制与气道高反应性、免疫调节失衡等有关,遗传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若家族中有哮喘病史,婴儿发病风险可能增加,通常在婴幼儿期就可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与接触变应原(如花粉、尘螨等)、呼吸道感染等因素相关。
2.婴儿支气管炎:主要是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常由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或细菌感染引起,病原体入侵支气管后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加等,多见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一般感染局限在支气管部位,很少累及肺泡。
二、临床表现差异
1.症状表现
婴儿哮喘:喘息是其典型表现,可呈发作性,夜间及清晨发作或加重较为常见,发作时双肺可闻及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一般咳嗽持续时间较长,且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与接触过敏原等诱因密切相关。
婴儿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起初多为刺激性干咳,之后可伴有咳痰,部分患儿可出现发热,体温一般为低热至中度发热,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一般无明显的喘息,肺部可闻及散在的干湿啰音,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2.病程特点
婴儿哮喘: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若未能有效控制,可能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长期的气道炎症会导致气道重塑,进而影响肺功能。
婴儿支气管炎:病程相对较短,一般经过有效的抗感染、对症治疗后,1-2周左右可逐渐痊愈,但部分体质较弱或感染较重的婴儿可能病程会适当延长。
三、辅助检查区别
1.血常规
婴儿哮喘:在缓解期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在发作期若合并感染,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升高,若为过敏因素导致发作,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婴儿支气管炎:若为病毒感染引起,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若为细菌感染引起,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升高。
2.肺功能检查
婴儿哮喘:由于婴儿配合度较差,常规肺功能检查难以进行,可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舒张试验等,若结果呈阳性,提示存在气道高反应性,有助于哮喘的诊断。
婴儿支气管炎:肺功能一般无明显异常改变,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和胸部影像学等检查来辅助诊断。
3.胸部影像学
婴儿哮喘:胸部X线检查在缓解期可无明显异常,发作期可出现肺过度充气,表现为两肺透亮度增加;胸部CT检查可能会发现支气管壁增厚等表现,但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婴儿支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部分患儿可出现肺部斑片状阴影,但一般程度较轻,与肺炎不同,肺炎的阴影更为浓密且范围较广。
四、治疗原则不同
1.婴儿哮喘: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发作、提高生活质量,主要采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抗炎治疗,如布地奈德等,同时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有明确过敏原的患儿,应尽量脱离过敏原环境,若发生哮喘急性发作,可根据病情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缓解症状。
2.婴儿支气管炎:主要是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若为病毒感染,一般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止咳、祛痰等,可使用氨溴索等祛痰药物;若为细菌感染,可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注意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哮喘:由于婴儿年龄小,气道等发育尚未成熟,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避免使用可能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变化,定期随访评估肺功能等情况,家长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避免让患儿接触已知的过敏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洁。
2.婴儿支气管炎:对于婴儿支气管炎,要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受凉加重病情,喂养时要注意避免呛奶,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儿出现发热等症状,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给予适当的物理降温等措施,由于婴儿免疫力相对较低,要注意避免交叉感染,尽量减少带患儿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