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多发腔隙性脑梗塞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特殊类型,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多个梗死灶直径0.2-15毫米;发病机制与血管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和血液因素(血脂异常等)有关;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型及有症状型(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MRI);治疗针对危险因素控制及对症处理,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并定期体检。
一、定义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梗死灶直径一般在0.215毫米之间,多个梗死灶同时存在就称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
二、发病机制
血管因素:高血压是导致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梗死。动脉硬化也会使血管壁增厚、弹性减退,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若血压控制不佳,就更容易引发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而年龄较大的人群,血管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加上可能存在的动脉硬化等情况,也增加了发病风险。
血液因素:血液成分的改变也可能与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有关,如血脂异常时,血脂在血管壁沉积,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狭窄等病变。一些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也不利于脑部血液供应,增加了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无症状型: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这类患者往往是因为其他原因做检查时偶然发现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对于无症状的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也不能掉以轻心,仍需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因为即使没有症状,疾病也可能在缓慢进展。
有症状型
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等其他症状。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那些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
纯感觉性卒中:主要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如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但没有运动功能障碍等其他表现。患者可能会感觉身体某一侧有异样的感觉,对日常生活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从事精细工作的人群,感觉障碍可能会干扰其正常工作。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以下肢为重,有时伴有感觉障碍。这类患者在行走等活动时可能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行走安全,避免摔倒等意外发生。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发现脑内多发性的小低密度灶,有助于初步诊断多发腔隙性脑梗塞。但头颅CT对于早期较小的病灶可能不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敏感。对于一些年龄较大、体质较弱的患者,头颅CT检查相对简便、快捷。
头颅MRI:对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更高,能够更早发现脑内的微小病灶,通过不同的序列成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数量等情况。对于怀疑有多发腔隙性脑梗塞但头颅CT未发现明显异常的患者,头颅MRI检查更为重要。
五、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对于已经发生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例如,对于有运动障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等,但具体的康复治疗方案需要由专业的康复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水平,保持血糖稳定;高脂血症患者要注意饮食调节,必要时服用降脂药物。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控制基础疾病的目标值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对于老年人,血压控制目标可能相对宽松一些,但也要避免血压过低影响脑部供血。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合理的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的摄入;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血管造成损害,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需要逐步改变生活习惯,以降低发病风险。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进行干预,也是预防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