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炎与肺炎在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和预后情况上存在差异。发病部位上支气管炎累及支气管,肺炎累及终末气道、肺泡及肺间质;临床表现中支气管炎症状相对轻,肺炎症状重且有固定湿啰音等体征;影像学上支气管炎多无明显异常或仅肺纹理增粗,肺炎有斑片状阴影;治疗上支气管炎对症支持为主,肺炎需针对病原体抗感染及对症支持;预后方面支气管炎大多良好,肺炎重者可致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一、发病部位差异
1.小儿支气管炎:主要累及支气管部位,支气管是连接气管与肺泡的管道,炎症主要局限在支气管黏膜,一般病变部位相对较浅。多见于1岁以下小儿,常与小儿呼吸道解剖结构特点及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比如小儿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纤毛运动功能较差等,易受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引发炎症。
2.小儿肺炎:病变累及终末气道、肺泡及肺间质,病变部位更靠下且范围相对更广。各年龄段小儿均可发病,但婴幼儿更为多见,其发病与小儿呼吸道防御功能较弱、免疫系统尚不成熟,以及容易接触到各种病原体等因素相关,病原体可通过空气吸入、血行传播等途径到达肺部引发炎症。
二、临床表现区别
1.症状表现
小儿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初期多为刺激性干咳,之后可伴有咳痰,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有低热或不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下,精神状态通常较好,一般情况相对肺炎来说更良好。比如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咳嗽可能会持续1-2周左右,部分小儿可能会有轻度喘息,但一般呼吸频率多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增快,一般不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表现。
小儿肺炎:症状相对较重,除了有咳嗽、咳痰外,常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甚至更高,可呈持续发热或弛张热等,还可出现气促,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婴幼儿呼吸频率可>60次/分钟,年长儿>40次/分钟,同时可伴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鼻翼扇动、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等,部分小儿还可能出现口唇发绀等缺氧表现。
2.体征表现
小儿支气管炎:肺部体征早期可不明显,或可闻及呼吸音粗糙,随病情进展可闻及散在干湿啰音,多为不固定的、散在的粗、中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小儿肺炎:肺部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这是肺炎较典型的体征,病灶融合时可出现相应的肺实变体征,如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或管状呼吸音等。
三、影像学检查差异
1.小儿支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改变,或仅见肺纹理增粗、紊乱,这是因为炎症主要在支气管,病变未累及肺泡等深部组织。
2.小儿肺炎:胸部X线或胸部CT检查可见肺部有斑片状阴影等炎性浸润影,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部的局灶性或弥漫性阴影,不同类型的肺炎阴影特点可能有所差异,如支气管肺炎多表现为两肺下野、中内带出现大小不等的点状或小斑片状阴影,也可融合成大片状阴影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肺部炎症的部位和范围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不同
1.小儿支气管炎: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若为病毒感染引起,一般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特殊治疗,主要是止咳、祛痰等对症处理,如使用止咳糖浆等缓解咳嗽症状,若有喘息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若为细菌感染引起,可适当选用抗生素治疗。同时要注意让小儿多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一般护理措施。
2.小儿肺炎:治疗需要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可选用相应的敏感抗生素,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可使用抗病毒药物等。同时需要针对患儿出现的发热、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如吸氧改善缺氧状况等,病情较重的小儿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情况。
五、预后情况差别
1.小儿支气管炎:大多数小儿经过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后,病情恢复较快,预后良好,一般不会遗留明显的肺部后遗症,咳嗽等症状多在1-2周内逐渐缓解消失。但如果小儿自身免疫功能特别低下,或者病原体毒力较强等特殊情况,也可能病情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等,但相对较少见。
2.小儿肺炎:大多数小儿经过积极治疗后也可痊愈,预后较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较重,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脓胸、脓气胸、肺大疱等,还可能影响小儿的呼吸、循环等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小婴儿、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的小儿预后相对更差一些。所以对于小儿肺炎需要早期诊断、及时规范治疗以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