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大结节骨折由间接或直接暴力引起,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X线、CT检查诊断,需与肩部其他疾病鉴别,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分别有相应锻炼等措施。
一、肱骨大结节骨折的定义与解剖基础
肱骨大结节是肱骨近端的重要结构,属于肩袖附着部位。肱骨大结节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引起,例如跌倒时上肢外展着地,或肩部受到直接撞击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肱骨大结节骨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受伤部位疼痛,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加剧,尤其是外展、外旋活动时疼痛明显。患者常因疼痛而不敢活动肩关节,上肢活动受限。
局部可能出现肿胀,随着时间推移,肿胀可能会逐渐加重。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儿童患者可能因疼痛表现出哭闹不安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骨折后恢复相对缓慢,疼痛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2.体征
压痛:在肱骨大结节部位有明显压痛。
肩关节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骨折断端的影响,肩关节的外展、外旋等活动范围明显减小。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可能因受伤前肩关节活动度较大,骨折后活动受限更明显;而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本身肩关节活动度小,骨折后活动受限可能相对容易被忽视,但仍可通过详细检查发现活动范围异常。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是初步诊断肱骨大结节骨折的常用方法。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行以及骨折的移位情况等。不同年龄患者的X线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骨骼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骨皮质相对较薄,骨折线可能不如成人清晰;老年患者因骨质疏松,骨折可能表现为骨质不连续伴有骨密度降低等表现。
2.CT检查
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骨折或需要更精确了解骨折断端情况的患者,CT检查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细微结构,如骨折块的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通过CT三维重建可以直观地看到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三维形态,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患者的外伤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外伤史中明确的肩部受伤情况,结合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以及X线或CT显示的骨折征象,即可诊断为肱骨大结节骨折。
2.鉴别诊断
需要与肩部其他疾病鉴别,如肩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时也会有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表现,但肩关节脱位有其特殊的体征,如方肩畸形、Dugas征阳性等,X线检查可发现肱骨头脱位,而肱骨大结节骨折X线或CT显示的是肱骨大结节部位的骨折征象。对于老年患者,还需要与肩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等进行鉴别,通过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和病史询问等可以进行区分。
五、治疗
1.保守治疗
对于无明显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包括肩部制动,常用的方法有三角巾悬吊等。制动时间一般需要3-6周,具体时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在制动期间,需要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保守治疗的预后相对较好,但仍需密切关注骨折愈合过程;老年患者保守治疗时需要注意预防长期制动导致的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
2.手术治疗
对于有明显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肱骨大结节的解剖结构,以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手术风险和预后不同,例如年轻患者手术预后相对较好,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需要更精心的护理和康复。
六、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
在骨折固定后早期,可进行肩部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以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协助进行适当的锻炼,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老年患者进行等长收缩锻炼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引起疼痛加重。
2.中期康复
当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后,可逐渐增加肩关节的活动度锻炼。例如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范围逐渐增加,避免暴力活动。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可能需要更早地进行肩关节活动度锻炼以恢复工作能力,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长期伏案工作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肩部过度劳累。
3.后期康复
骨折基本愈合后,要加强肩关节的力量锻炼,如进行肩部的抗阻锻炼等,以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定期评估康复效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