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是什么病毒
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是单股负链RNA病毒,呈子弹状,有脂蛋白包膜和糖蛋白刺突;多种温血动物是宿主,人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感染,病毒先在伤口局部肌细胞增殖再向中枢神经系统扩展,致一系列临床症状;潜伏期长短不一,前驱期有非特异性症状等,可通过临床症状等诊断,预防包括暴露前对高危人群接种疫苗及暴露后及时处理伤口、接种疫苗等。
一、狂犬病毒的基本属性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是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其病毒颗粒呈子弹状,大小约为75nm×180nm,外有脂蛋白包膜,表面有糖蛋白刺突。
二、狂犬病毒的宿主与传播途径
1.宿主范围
多种温血动物都可感染狂犬病毒,常见的宿主包括犬、猫、狼等哺乳动物。在自然界中,蝙蝠也是狂犬病毒的重要宿主之一,不同种类的蝙蝠可能携带不同毒株的狂犬病毒。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活动范围相对较窄,若接触到感染狂犬病毒的动物概率相对成人有差异,但仍需注意避免接触陌生动物;对于有饲养宠物习惯的人群,若宠物未规范接种狂犬疫苗,存在感染风险。
人主要是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狂犬病毒。
2.传播途径细节
当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人体时,病毒可通过动物的唾液进入人体伤口。此外,也有极少见的情况,如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到含有狂犬病毒的分泌物,也可能感染狂犬病毒。例如,在处理感染狂犬病毒动物的皮毛等过程中,如果皮肤有细微破损,就有感染风险。
三、狂犬病毒的致病机制
狂犬病毒感染人体后,首先会在伤口局部的肌细胞中少量增殖,然后沿周围神经的轴突向中枢神经系统“向心性”扩展,主要侵犯脑和脊髓的神经组织。病毒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后大量增殖,然后又沿传出神经扩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尤以唾液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部位病毒量较多。狂犬病毒对神经组织的损伤会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对于儿童而言,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感染狂犬病毒后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需要更加密切关注和及时处理;对于有基础神经系统疾病的人群,感染狂犬病毒后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增加治疗难度。
四、狂犬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
1.潜伏期
狂犬病毒感染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3个月,但也可短至数天或长达数年。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毒力以及感染部位等因素有关。例如,被咬伤部位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如头面部咬伤),潜伏期可能越短;感染病毒数量越多,潜伏期也可能相应缩短。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潜伏期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儿童由于可能接触动物的机会和方式不同,需注意早期识别感染迹象。
2.前驱期
患者可出现低热、倦怠、头痛、全身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有时可出现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伤口部位有麻木、刺痛或蚁走感等。此期持续1-4天。对于儿童,家长若发现儿童有不明原因的低热、烦躁等表现,且有被动物咬伤史,需提高警惕。
3.兴奋期
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恐水是本病的特殊表现,典型患者虽渴极而不敢饮,见水、闻水声、见人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此外,患者还可出现吞咽困难、流涎、多汗、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大等。本期持续1-3天。
4.麻痹期
患者肌肉痉挛停止,进入全身弛缓性瘫痪,患者由安静进入昏迷状态,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本期持续6-18小时。
五、狂犬病毒的诊断与预防
1.诊断方法
目前主要通过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例如,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被可疑动物咬伤、抓伤史,结合患者出现的恐水、怕风等典型症状。实验室检查方面,可取患者唾液、脑脊液、角膜印片等进行病毒分离、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更需要仔细询问家属相关接触史,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2.预防措施
暴露前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狂犬病研究人员等,可接种狂犬疫苗进行暴露前预防。一般采用0、7、21(或28)天程序,接种3剂狂犬疫苗。对于儿童,如果属于上述高危人群范畴,也应按照程序接种狂犬疫苗。
暴露后预防:被可疑动物咬伤、抓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用碘伏消毒伤口。同时,要尽快到当地疾控中心或医院接种狂犬疫苗,必要时还需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如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不同年龄人群在暴露后预防接种流程基本一致,但儿童在接种过程中需注意安抚,确保疫苗接种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