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峡炎和扁桃体发炎有什么区别
咽峡炎是发生在咽峡部位的急性炎症,致病因素多样,症状有咽部疼痛等,检查包括体格和实验室检查,治疗病毒感染对症、细菌感染用抗生素;扁桃体发炎多为腭扁桃体炎症,症状有咽痛等,检查及治疗同咽峡炎相关方面,二者预防均需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锻炼等。
一、定义与解剖部位
咽峡炎:咽峡是由腭垂(悬雍垂)、腭舌弓、腭咽弓、舌背所围成的环形狭窄部分,咽峡炎是发生在咽峡部位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殊的咽炎类型。其致病因素多样,包括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细菌(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也可能由环境因素(如高温、粉尘、烟雾等)刺激引起。
扁桃体发炎:扁桃体包括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和舌扁桃体,通常所说的扁桃体发炎一般指腭扁桃体的炎症,多由病原微生物,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引起,也可因免疫力下降等因素诱发,小儿因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发病。
二、症状表现
咽峡炎:主要症状有咽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耳部,吞咽时加重;可能伴有咽部异物感、灼热感;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峡炎发热程度相对病毒感染轻,细菌感染引起的可能出现高热;还可能有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若为疱疹性咽峡炎,咽部可见疱疹;若为樊尚咽峡炎,咽部可见灰白色假膜等。不同病因导致的咽峡炎症状细节有别,比如柯萨奇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疱疹多见于软腭及腭垂部位。
扁桃体发炎:主要症状为咽痛,初为一侧咽痛,继而可发展为双侧,吞咽或咳嗽时咽痛加重;部分患者可有吞咽困难;扁桃体明显肿大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小儿更为明显;常有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幼儿可因高热而抽搐;还可伴有头痛、食欲减退、乏力等全身症状;检查可见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可有脓性分泌物等,急性扁桃体炎时扁桃体红肿较为明显,慢性扁桃体炎时扁桃体多呈暗红色,表面可见瘢痕、凹凸不平,有时可见隐窝口有黄白色干酪样物。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有差异,儿童扁桃体发炎时全身症状往往较成人更明显,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脆弱,感染后反应更强烈。
三、检查方法
咽峡炎:一般通过体格检查,观察咽峡部黏膜情况,如是否充血、有无疱疹、假膜等;实验室检查方面,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峡炎,血常规可显示淋巴细胞增多,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可辅助诊断;细菌感染引起的咽峡炎,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咽拭子培养可明确致病菌。例如,疱疹性咽峡炎通过咽拭子可分离出柯萨奇病毒等。
扁桃体发炎:体格检查主要观察扁桃体大小、颜色、表面情况等,同时检查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等;实验室检查方面,细菌感染时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升高,咽拭子培养可确定致病菌;对于慢性扁桃体炎,还可进行扁桃体功能检查等。如怀疑链球菌感染,可进行快速链球菌抗原检测等。
四、治疗原则
咽峡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峡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使用退热药物(具体药物需遵医嘱,儿童需特别注意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等),注意休息、多饮水,一般病程具有自限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咽峡炎则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等,但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抗生素。例如,对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青霉素为常用药物,但要注意过敏等情况。
扁桃体发炎:急性扁桃体炎多为细菌感染,主要治疗也是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给药途径(口服或静脉用药);局部可使用含漱液(如复方硼砂含漱液)漱口,缓解局部症状;对于反复发生的慢性扁桃体炎,在炎症消退后可考虑行扁桃体切除术等。儿童扁桃体发炎时,要尤其注意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安全,避免滥用,同时关注儿童的营养和休息,因为儿童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恢复能力和对药物的耐受等与成人不同。
五、预防措施
咽峡炎: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咽峡炎患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加强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等。例如,在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要做好儿童的防护,避免到人员聚集的地方。
扁桃体发炎:同样要注意个人卫生,勤刷牙漱口;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的疾病,如鼻炎、咽炎等;饮食上避免过度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更要注意保暖和营养摄入,比如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降低扁桃体发炎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