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怎么诊断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病史采集需了解症状表现(肩峰前外侧疼痛、活动受限等)、起病情况(急性或慢性)、既往史(肩部外伤、关节炎等)、职业和运动史;体格检查有视诊(观察肩部肿胀、畸形等)、触诊(检查压痛等)、活动度检查(评估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特殊检查(Neer试验、Hawkins试验);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了解骨骼形态结构)、超声(显示软组织结构)、MRI(提供详细软组织图像);特殊人群注意方面,老年人要综合诊断避免漏误诊,运动员需结合运动情况且考虑运动需求,儿童和青少年诊断要谨慎,避免过度影像检查并进行鉴别诊断。
一、病史采集
1.症状表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常出现肩部疼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肩峰前外侧,可向颈部、上臂放射。疼痛在肩部外展、上举或前屈时加重,夜间疼痛可能更为明显,影响睡眠。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肩部活动受限,尤其是外展、外旋和上举动作。
2.起病情况:了解患者疼痛的起始时间、发展过程,是急性起病还是慢性逐渐加重。急性起病可能与肩部外伤有关,如摔倒时肩部着地、过度用力牵拉等;慢性起病则多见于长期从事肩部反复上举、外展工作的人群,如运动员、油漆工、搬运工等。
3.既往史: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肩部外伤史、手术史、关节炎等疾病。肩部曾有骨折、脱位等外伤史,可能导致肩峰下结构改变,增加撞击综合征的发生风险;患有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也可能影响肩部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发肩峰下撞击。
4.职业和运动史:了解患者的职业特点和日常运动习惯。长期进行肩部高强度运动或重复性动作的职业人群,如棒球运动员、游泳运动员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发病率较高。同时,询问患者运动的频率、强度和方式,是否存在运动姿势不正确等情况。
二、体格检查
1.视诊:观察患者肩部有无肿胀、畸形,双侧肩部是否对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肩部肌肉萎缩,尤其是三角肌。此外,还需注意观察患者肩部的皮肤情况,有无擦伤、瘀斑等。
2.触诊:用手指触摸肩峰、肱骨大结节、肩锁关节等部位,检查有无压痛。肩峰下间隙压痛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重要体征之一,压痛部位多在肩峰前外侧。同时,触诊还可了解肩部肌肉的紧张度和有无肿块。
3.活动度检查:评估患者肩部的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包括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和内旋等动作。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常出现肩部外展、上举和外旋活动受限,尤其是在60°120°的疼痛弧范围内。
4.特殊检查:
Neer试验:检查者站在患者身后,固定患者肩胛骨,被动前屈患者肩关节。如果诱发肩部疼痛,则试验阳性,提示肩峰下撞击。
Hawkins试验:检查者将患者肩关节前屈90°,肘关节屈曲90°,然后内旋肩关节。若出现肩部疼痛,则为阳性,也是肩峰下撞击的重要体征。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X线平片可帮助医生了解肩部骨骼的形态和结构,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肩部疼痛的骨骼疾病,如骨折、骨肿瘤等。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X线片上,可能显示肩峰形态异常,如钩状肩峰、肩峰下骨质增生等。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肩部软组织的结构,包括肩袖、肱二头肌长头腱、肩峰下滑囊等。通过超声检查,可观察到肩袖有无损伤、肩峰下滑囊是否有积液等情况,对于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具有重要价值。
3.MRI检查:MRI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肩部软组织图像,对于诊断肩袖损伤、盂唇损伤等病变非常敏感。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MRI图像上,可发现肩峰下间隙变窄、肩袖损伤、肩峰下滑囊炎等表现。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骨骼和肌肉功能减退,肩部疼痛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如肩周炎、颈椎病等。在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避免漏诊或误诊。同时,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性较高,可能症状表现不典型,医生应仔细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
2.运动员:运动员由于长期进行高强度的肩部运动,肩部损伤的风险较高。在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时,需详细了解运动员的运动项目、训练强度和频率,以及损伤发生的具体情况。此外,运动员对肩部功能的要求较高,诊断和治疗方案应充分考虑其运动需求。
3.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的肩部骨骼和肌肉尚未发育成熟,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时需谨慎。应避免过度使用影像学检查,尤其是X线和CT检查,以减少辐射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儿童和青少年的肩部疼痛可能与生长发育有关,如肱骨近端骨骺炎等,需进行鉴别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