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鼻出血怎么回事
鼻炎鼻出血常见原因有炎症刺激致鼻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鼻黏膜干燥变脆弱及不当擤鼻致鼻腔内压力升高使血管破裂;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鼻腔出血及伴有鼻炎典型症状;相关检查有鼻内镜、鼻窦CT及血液检查;处理包括一般处理和局部处理;预防需积极治疗鼻炎、保持鼻腔湿润及正确擤鼻,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鼻炎鼻出血的常见原因
1.炎症刺激
鼻炎患者鼻腔黏膜处于炎症状态,炎症会使鼻腔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例如,过敏性鼻炎时,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鼻黏膜水肿、充血,鼻黏膜上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研究表明,鼻炎患者鼻黏膜的炎症介质释放会破坏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增加鼻出血的风险。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鼻炎患者由于鼻腔黏膜相对娇嫩,炎症刺激更容易引发鼻出血;成年人若患有慢性鼻炎,长期的炎症持续作用也会导致鼻出血情况出现。性别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长期吸烟、接触污染空气的人群,鼻炎发病率可能更高,进而鼻出血风险增加;有过敏性鼻炎病史的人群,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更易因炎症刺激发生鼻出血。
2.鼻黏膜干燥
鼻炎患者可能因鼻腔通气过度(如使用减充血剂不当等情况)或环境因素(干燥、寒冷的环境)导致鼻黏膜干燥。干燥的鼻黏膜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在干燥的季节,鼻炎患者如果不注意鼻腔保湿,鼻黏膜干燥程度会加重,鼻出血的几率也会升高。对于儿童来说,鼻腔黏膜较薄,更容易受干燥环境影响而出现干燥性鼻出血;老年人鼻黏膜本身处于生理性萎缩状态,加上可能存在的鼻炎问题,鼻黏膜干燥情况更常见,从而增加鼻出血风险。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空调环境或空气流通差且干燥的环境中的人群,鼻黏膜干燥的可能性大,易引发鼻炎鼻出血。
3.擤鼻等不当操作
鼻炎患者经常会有鼻塞、流涕等症状,患者用力擤鼻时,会使鼻腔内压力突然升高,导致鼻黏膜血管破裂出血。比如,用力过猛擤鼻时,就可能破坏鼻腔内脆弱的血管。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不当擤鼻引发鼻出血,儿童可能因家长指导不当而用力擤鼻,老年人也可能因自身鼻部不适而用力擤鼻。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有鼻炎且不注意正确擤鼻方法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因不当操作导致的鼻出血。
二、鼻炎鼻出血的表现及相关检查
1.表现
鼻出血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鼻腔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少量出血可能仅为鼻涕中带血,大量出血时则可表现为血液从鼻腔流出。鼻炎患者除了鼻出血外,还常伴有鼻塞、流涕、鼻痒等鼻炎的典型症状。儿童鼻炎鼻出血时,可能因不敢诉说而表现为擦拭鼻腔时有血迹,或在玩耍时发现鼻腔有血迹;老年人鼻出血时,可能同时伴有头晕等不适,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大量出血可能导致血压波动。
2.相关检查
鼻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鼻腔内的情况,明确鼻出血的部位,查看鼻黏膜的状态,是否有炎症、糜烂、血管扩张等情况。例如能清晰看到鼻黏膜上的小血管破裂出血点。影像学检查(如鼻窦CT):对于一些由鼻窦炎等引起的鼻炎导致的鼻出血,可通过鼻窦CT了解鼻窦内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鼻窦结构异常等问题,帮助明确鼻出血的原因。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鼻出血可能。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进行血液检查时要注意采血的配合度等问题;老年人进行血液检查时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血液指标的影响,比如老年人可能有动脉硬化等情况,凝血功能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但通过血液检查可以排查是否是血液系统疾病引发的鼻炎鼻出血。
三、鼻炎鼻出血的处理及预防
1.处理
一般处理:发生鼻出血时,患者应保持冷静,可采取坐位或半卧位,头部稍向前倾,避免血液流入咽部引起呛咳。用手指捏紧两侧鼻翼,压迫止血,一般压迫10-15分钟。局部处理:可使用局部止血药物,如麻黄碱滴鼻液等收缩血管,起到辅助止血作用。对于出血较严重或出血部位明确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鼻腔填塞等治疗。
2.预防
针对鼻炎的治疗:积极治疗鼻炎,如过敏性鼻炎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等)控制症状,减少鼻黏膜炎症反应;慢性鼻炎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改善鼻腔炎症状态。保持鼻腔湿润: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滴鼻或喷鼻,保持鼻黏膜湿润。在干燥环境中可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正确擤鼻:教导患者正确的擤鼻方法,不要用力过猛,可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分泌物。对于特殊人群,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教导儿童正确擤鼻,避免用力擤鼻;老年人要注意控制血压,因为高血压也是导致鼻出血的一个因素,同时要注意保持鼻腔湿润,定期检查鼻腔情况,有鼻炎要积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