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性脑膜炎是具有脑膜刺激症状和脑脊液细胞轻度或中度增多、脑脊液中找不到细菌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其他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等)及非感染因素(如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症状有前驱症状、典型的脑膜刺激征,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脑脊液、血常规、病毒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病因治疗;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治疗各有注意事项;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有后遗症;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增强免疫力、预防接种和避免滥用药物。
一、无菌性脑膜炎的定义
无菌性脑膜炎是指具有脑膜刺激症状和脑脊液细胞轻度或中度增多,而在脑脊液中找不到细菌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它并非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组病因不同的综合征。
二、病因
1.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如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单纯疱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在夏秋季较为多见,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无明显季节性。
2.其他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等也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但相对较少见。
3.非感染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病等)、恶性肿瘤等也可能导致无菌性脑膜炎的发生。
三、症状
1.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发病前12周可能有发热、头痛、乏力、咽痛、咳嗽、腹泻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的前驱症状。
2.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头痛通常较为剧烈,可为搏动性或胀痛,可伴有畏光、畏声。呕吐多为喷射性。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嗜睡、谵妄等。
3.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
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前囟饱满等。婴儿可能出现尖声哭叫、双眼凝视等。
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头痛、发热等表现可能相对较轻,而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可能更为突出。
四、诊断
1.临床表现:医生根据患者的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无菌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脑脊液外观清亮,压力正常或轻度升高,白细胞数轻度或中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
病毒学检查:可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脑脊液、血液等标本中的病毒核酸,有助于明确病因。
3.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但可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如脑出血、脑肿瘤等。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头痛、发热等症状,可采取物理降温、止痛等对症治疗措施。
2.病因治疗:
病毒感染:对于肠道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
其他病原体感染: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或抗支原体等药物进行治疗。
非感染因素:停用可能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的药物,积极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原发疾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治疗过程中应更加谨慎。尽量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物理降温等。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包括精神状态、体温、饮食等,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相对较差。在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压疮等。
3.孕妇:孕妇在治疗无菌性脑膜炎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必要时可请妇产科医生会诊,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孕期监测,确保胎儿的健康。
七、预后
大多数无菌性脑膜炎患者预后良好,一般在12周内症状逐渐缓解,脑脊液恢复正常。但少数患者可能会遗留头痛、记忆力减退、听力下降等后遗症。对于病情较重、治疗不及时或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可能相对较差。
八、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
2.增强免疫力:保持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3.预防接种:对于可通过疫苗预防的病毒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应及时接种疫苗。
4.避免滥用药物: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滥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