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后,怎么做功
跟骨骨折后康复分早期(1-2周)、中期(3-6周)、后期(6周以上)阶段。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足趾活动;中期开展踝关节小幅度活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与直腿抬高;后期进行踝关节主动全范围活动、步态训练,各阶段活动依据不同情况循序渐进以促进康复。
一、早期阶段(骨折后1-2周)
1.肌肉等长收缩
原理:在骨折早期,骨折部位相对不稳定,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例如,可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等长收缩运动,即在不引起骨折部位明显移动的情况下,用力收缩踝关节周围肌肉,每次收缩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生长代谢快,更需要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以避免因骨折制动导致的肌肉废用性萎缩,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幅度,以患儿能够耐受为准,避免过度用力影响骨折部位稳定。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早期肌肉等长收缩有助于控制血糖相关的代谢紊乱,因为肌肉运动可以促进胰岛素的敏感性,但需在血糖控制相对平稳的情况下进行运动,防止运动中血糖波动过大。
2.足趾活动
足趾的主动屈伸活动也是早期重要的功。患者可以自主活动足趾,每天多次进行,每次每个足趾屈伸10-15次。这有助于促进足趾部位的血液循环,防止足趾关节僵硬,同时也能通过神经反射等机制对骨折部位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对于老年患者,足趾活动可以预防因长期卧床或制动引起的足趾关节退化等问题,因为老年人关节灵活性下降较快,早期足趾活动能维持关节的活动度。而对于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足趾活动相对较为安全,但要注意运动时避免过度屏气等增加心血管负担的情况,运动应缓慢、轻柔。
二、中期阶段(骨折后3-6周)
1.踝关节小幅度活动
在骨折部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逐渐进行踝关节小幅度的屈伸和内外翻活动。例如,在医生指导下,坐在床边,让患侧小腿自然下垂,缓慢地屈伸踝关节,每次活动范围在10°-15°左右,每天3-4组,每组10-15次。这种活动可以进一步改善踝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组织修复。对于女性患者,由于可能存在骨质疏松风险相对较高的情况(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在进行踝关节小幅度活动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部位微损伤加重骨质疏松。对于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对骨折部位压力较大,中期活动时更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防止活动不当加重骨折部位负担。
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与直腿抬高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继续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方法同早期,但可适当增加收缩强度和时间,每次收缩保持10-15秒,重复20-25次,每天4-5组。直腿抬高:平躺在床上,将患侧下肢伸直,缓慢抬高,使下肢与床面成30°-45°角,保持5-10秒后放下,每次抬高10-15次,每天3-4组。股四头肌的锻炼有助于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直腿抬高可以增强股四头肌力量,对于整个下肢的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对于儿童患者,直腿抬高的幅度和力度要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和骨折恢复情况调整,以不影响骨折愈合为前提。对于有神经系统病史的患者,进行股四头肌锻炼和直腿抬高时需要特别注意,因为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肌肉控制和运动协调,要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防止出现运动相关的并发症。
三、后期阶段(骨折后6周以上)
1.踝关节主动全范围活动
当骨折愈合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逐渐进行踝关节主动的全范围活动。患者可以站立位,缓慢地进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内翻和外翻活动,每个方向活动到最大范围,保持5-10秒,然后回到中立位,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这有助于恢复踝关节的正常活动度,使踝关节功能接近正常水平。对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可能存在一定退变,在进行全范围活动时要注意观察自身反应,如有疼痛等不适要及时调整活动强度和范围。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由于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影响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在进行踝关节全范围活动时要注意配合戒烟等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整,以促进康复。
2.步态训练
在能够耐受的情况下进行步态训练。开始时可在平行杠内进行,由康复师辅助,患者逐步练习患侧下肢的负重和行走动作,从缓慢的小步开始,逐渐增加步幅和行走速度。步态训练有助于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女性患者,在步态训练时可能需要注意穿着合适的鞋子,以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稳定性,避免因鞋子不合适导致行走时姿势异常影响康复。对于肥胖患者,步态训练要结合体重管理,在康复过程中逐步增加活动量,以避免过度肥胖对下肢关节和骨折部位的持续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