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术后康复锻炼
跟骨骨折术后康复锻炼分早期(1-2周)、中期(3-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包括肌肉等长收缩和踝关节背伸跖屈练习;中期有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和直腿抬高练习;后期含渐进性负重和平衡步态训练,需依患者具体情况循序渐进,最好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以促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
一、早期康复锻炼(术后1-2周)
1.肌肉等长收缩练习
目的:预防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跟骨骨折术后患者,早期进行腿部肌肉等长收缩能有效维持肌肉力量。例如,患者可在卧床时,尽量伸直膝关节,然后用力收缩股四头肌,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进行,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家长可在旁协助指导,确保儿童能正确进行肌肉收缩,避免因动作不标准影响锻炼效果。对于老年患者,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当调整收缩的力度和次数,以患者能耐受为准,因为老年患者肌肉力量相对较弱,过度收缩可能会引起不适。
原理:等长收缩时肌肉长度不变,但张力增加,能刺激肌肉神经末梢,维持肌肉的生理功能,同时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2.踝关节背伸和跖屈练习
目的:活动踝关节,防止关节僵硬。患者平卧,尽量缓慢地将踝关节背伸,即脚尖向上勾,然后再缓慢跖屈,即脚尖向下压,每个动作保持5-10秒,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对于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久坐)的患者,更需要加强踝关节的活动,因为久坐人群本身血液循环相对较慢,术后踝关节活动不足易导致关节僵硬。女性患者在进行该锻炼时,要注意穿着舒适的衣物,方便踝关节活动,同时要避免因担心疼痛而不敢活动,应在可耐受的疼痛范围内进行。
二、中期康复锻炼(术后3-6周)
1.踝关节主动活动度锻炼
目的:进一步增加踝关节的活动范围。患者可以坐在床边,将患肢下垂,然后主动进行踝关节的环转运动,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做10-15次,每天3-4组。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注意控制血糖水平,因为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相对较慢,过度活动可能影响伤口恢复,所以在锻炼前后要监测血糖,确保在合适的血糖范围内进行锻炼。如果患者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要注意锻炼时的心率变化,避免心率过快加重心脏负担,可通过触摸脉搏等方式监测心率,保持心率在相对安全的范围。
原理:通过环转运动全面活动踝关节的各个方向,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轨迹,为后期的负重行走做准备。
2.直腿抬高练习
目的:增强股四头肌力量。患者仰卧,伸直下肢,将腿慢慢抬高,使下肢与床面成30-45度角,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对于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在进行直腿抬高练习时,要注意动作的缓慢和平稳,避免因快速动作导致腰部等部位受力不均引起损伤。同时,肥胖患者血液循环相对更差,更要通过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可适当增加练习的频率,但要以不引起疲劳性损伤为准。
三、后期康复锻炼(术后6周以上)
1.渐进性负重锻炼
目的:使跟骨逐渐适应负重,恢复行走功能。首先可在助行器辅助下部分负重行走,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例如,开始时可先承担1/3体重的重量,行走5-10分钟,然后逐渐增加到承担2/3体重,最后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在渐进性负重锻炼时要更加谨慎,因为骨质疏松患者骨骼强度相对较低,过早或过快增加负重可能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要根据骨密度检查等结果,在医生的指导下缓慢增加负重,同时可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健康。
原理:通过逐步增加跟骨的负重,刺激骨组织的改建和重塑,增强跟骨的承重能力,同时锻炼下肢肌肉的负重耐力。
2.平衡和步态训练
目的:恢复正常的平衡能力和步态。患者可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开始时可扶住周围固定物体保持平衡,逐渐过渡到不借助外力单腿站立,每次站立10-20秒,左右腿交替进行,每天3-4组。然后进行步态训练,模拟正常行走步态,注意脚步的落地顺序和重心转移。对于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如帕金森病患者,在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时,要特别注意动作的缓慢和稳定,因为这类患者本身平衡功能较差,康复锻炼时需要家人或康复治疗师在旁协助,防止摔倒受伤。同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调整训练强度,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跟骨骨折术后康复锻炼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在锻炼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调整锻炼方案,最好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康复锻炼,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