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中耳炎比非化脓性
中耳炎分为化脓性中耳炎和非化脓性中耳炎,前者由细菌或病毒感染致中耳黏膜化脓性炎症,儿童易患,有耳痛、听力减退等症状,耳部检查可见鼓膜充血、穿孔等,需用抗生素等治疗,不及时治可致慢性或并发症;后者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各年龄段可发病,有听力下降等症状,耳部检查可见鼓膜内陷等,需改善中耳通气引流等治疗,久患可致并发症,二者均需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化脓性中耳炎: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中耳黏膜的化脓性炎症,多由上呼吸道感染蔓延所致,病原体主要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病理表现为中耳黏膜充血、水肿,有脓性分泌物积聚。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宽、直,且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易患化脓性中耳炎,比如在感冒后,病原体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2.非化脓性中耳炎:又称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有关,中耳内出现浆液性或黏液性积液,无明显的化脓性改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期由于咽鼓管解剖特点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也是高发人群。
二、症状表现
1.化脓性中耳炎:典型症状有耳痛,可为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婴幼儿常表现为哭闹不安、抓耳;听力减退,可伴有耳鸣;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初期分泌物较稀薄,后期可呈黏液脓样;还可能出现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例如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40℃,伴有明显耳痛。
2.非化脓性中耳炎: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有所波动;耳内闭塞感或闷胀感;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噼啪”声等。一般无明显耳痛,但若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耳痛。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声音反应迟钝,如叫名无应答等情况,需要家长留意。
三、体征差异
1.化脓性中耳炎:耳部检查可见鼓膜充血、穿孔,初期鼓膜松弛部充血,逐渐整个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穿孔后可见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搏动,有时可见穿孔处有脓液涌出。乳突部可有轻微压痛,小儿乳突区皮肤可能有轻度红肿。
2.非化脓性中耳炎:耳部检查可见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鼓膜颜色可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有时可见液平面或气泡。乳突部无明显压痛。
四、诊断方法
1.化脓性中耳炎: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及耳部检查,结合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耳内镜检查可清晰看到鼓膜的病变情况,如充血、穿孔等,必要时可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体。
2.非化脓性中耳炎:根据病史、听力检查(如纯音听阈测试显示传导性听力损失)、声导抗检查(典型表现为B型或C型曲线)等进行诊断。声导抗检查能反映中耳传音结构及功能状态,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原则
1.化脓性中耳炎:早期应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局部治疗方面,鼓膜穿孔前可用2%酚甘油滴耳消炎止痛,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用,改为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再用抗生素滴耳液滴耳。同时要注意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如可用减充血剂滴鼻等。
2.非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原则为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清除中耳积液。可应用减充血剂滴鼻以减轻咽鼓管咽口肿胀,促进咽鼓管通畅;口服黏液促排剂,促进中耳积液排出;对于病情迁延不愈者,可考虑行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或鼓膜置管术等手术治疗。
六、预后情况
1.化脓性中耳炎: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痊愈,鼓膜穿孔多能自行愈合,听力恢复良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能转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出现鼓膜紧张部大穿孔、反复流脓、听力明显下降等情况,还可能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迷路炎等,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儿童患者如果反复发作化脓性中耳炎,可能影响听力发育,导致传导性聋,进而影响语言发育等。
2.非化脓性中耳炎: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中耳积液可吸收,听力恢复正常。但如果病程较长,可能导致中耳粘连、胆固醇肉芽肿等并发症,影响听力恢复,儿童患者也可能因长期听力下降影响语言学习和认知发育等。
七、预防措施
1.化脓性中耳炎: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时要正确擤鼻,避免用力擤鼻导致病原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儿童要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呛奶,婴儿喂奶时应取正确体位,防止奶汁经咽鼓管流入中耳。
2.非化脓性中耳炎:同样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积极治疗过敏性鼻炎等疾病,避免接触过敏原。儿童要注意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及时发现听力问题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