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膀胱结石
膀胱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多因营养不良致儿童多见,后者与下尿路梗阻、感染等有关;临床表现有排尿困难、血尿等;诊断靠超声、X线、CT及尿液检查;治疗有内镜和开放手术;预防需合理饮食、治疗相关疾病,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膀胱结石的定义
膀胱结石是在膀胱内形成的固体物质,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它可分为原发性膀胱结石和继发性膀胱结石。原发性膀胱结石多由营养不良引起,在经济落后地区儿童中相对多见;继发性膀胱结石则往往继发于下尿路梗阻、感染、膀胱异物或神经源性膀胱等因素。
二、病因及相关因素影响
(一)原发性膀胱结石相关因素
年龄与性别: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婴幼儿,主要与营养不良有关。由于婴幼儿时期营养摄入不足,特别是缺乏某些关键营养物质,影响了机体正常的代谢和泌尿系统的发育等,使得尿液中某些成分异常,容易形成结石核心,逐渐发展为膀胱结石。而在成年男性中相对少见,这与男性的生理结构及营养状况等综合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过去经济落后地区,儿童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不足,是导致原发性膀胱结石的重要生活方式因素。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此类原因导致的原发性膀胱结石发生率已明显降低。
(二)继发性膀胱结石相关因素
下尿路梗阻:比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疾病,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在膀胱内潴留,一些晶体物质和有机物质就容易沉淀形成结石。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升高,是导致继发性膀胱结石的常见原因之一。男性相对女性更易出现下尿路梗阻相关的继发性膀胱结石,因为男性尿道较长且有前列腺等结构,发生梗阻的概率相对更高。
感染因素: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坏死组织等可作为核心,促使尿液中的矿物质沉积形成结石。例如膀胱炎患者,炎症刺激下膀胱内环境改变,利于结石形成。
膀胱异物:如留置的尿管、膀胱内的缝线等异物,可成为结石的核心,吸引尿液中的矿物质沉积,进而形成膀胱结石。
神经源性膀胱:多见于脊髓损伤、糖尿病等患者,由于膀胱排尿功能障碍,尿液潴留,容易引发结石形成。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排尿困难:结石堵塞尿道内口时可出现排尿困难,尿线变细、中断,甚至尿潴留。儿童患者常表现为排尿时哭闹,牵拉阴茎,改变体位后又可继续排尿。
血尿:多为终末血尿,由于排尿时结石移动,摩擦膀胱黏膜引起出血。
尿频、尿急、尿痛:结石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膀胱刺激症状,患者频繁排尿,伴有尿急、尿痛等不适。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除上述典型症状外,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可能更多表现为哭闹不安、排尿异常等,家长需密切关注。
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前列腺增生等疾病,排尿困难等症状可能更为突出,且容易合并感染,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相对较多见。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能发现膀胱内的结石,显示结石的数量、大小、位置等情况,且对人体无辐射。
X线检查:腹部平片多能显示膀胱结石,不过对于较小的结石可能不易发现。静脉尿路造影可了解上尿路有无合并结石、梗阻等情况。
CT检查:对于X线阴性的结石,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可准确判断结石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二)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等,合并感染时尿中可出现大量白细胞,尿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通过尿液检查有助于了解泌尿系统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对诊断和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五、治疗原则
(一)内镜治疗
经尿道膀胱镜取石或碎石:适用于结石较小、膀胱容量正常的患者。利用膀胱镜将结石取出或击碎后取出,创伤小,恢复快。对于儿童患者,也可采用此方法,但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适宜性。
(二)开放手术治疗
对于结石较大、过硬或膀胱憩室等合并症者,可采用开放手术取石。如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术,不过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开放手术的应用相对减少,但在一些复杂情况下仍需采用。
六、预防措施
(一)一般预防
合理饮食:对于儿童,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等的合理供应,避免营养不良。成人则要均衡饮食,增加液体摄入,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3000ml左右,以增加尿量,减少结石形成的机会。
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下尿路梗阻性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等,避免尿液潴留。控制泌尿系统感染,及时处理膀胱异物等情况。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注重科学喂养,保证营养均衡,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影响泌尿系统健康的问题。
老年人: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关注前列腺等情况,有排尿异常等不适及时就诊,早期发现和处理下尿路梗阻等问题,预防膀胱结石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