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韧带损伤是怎么回事
腰椎韧带损伤是因外力致腰椎韧带受损,有急性和慢性损伤病因,临床表现为疼痛、腰部活动受限、局部压痛,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可通过保持正确姿势、适度运动锻炼、避免腰部外伤来预防。
一、腰椎韧带损伤的定义
腰椎韧带损伤是指腰椎部位的韧带因受到外力作用(如腰部突然扭转、过度前屈或后伸、重物撞击等)而发生损伤。腰椎的韧带对维持腰椎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常见的腰椎韧带包括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等。
二、病因
1.急性损伤
年龄因素: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青壮年由于活动量较大,在运动或劳动中更易因不当动作导致腰椎韧带损伤。例如,年轻运动员在激烈的体育赛事中,腰部突然扭转时容易引发腰椎韧带损伤。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经常进行腰部剧烈运动的人群,如建筑工人、体操运动员等,腰部韧带承受的应力较大,发生损伤的风险较高。比如建筑工人在搬运重物时,腰部姿势不当就可能造成韧带损伤。
病史因素:本身有腰椎疾病基础的人,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的稳定性已经受到一定影响,韧带更容易受损。
2.慢性损伤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韧带会出现退行性变,弹性和韧性下降,长期的慢性劳损(如久坐、弯腰工作等)容易导致韧带损伤。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中老年办公人员,腰部韧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发生慢性损伤。
生活方式:不良的坐姿、站姿以及长期弯腰等不良姿势习惯,会使腰椎韧带长期受到异常应力,逐渐发生损伤。比如长期弯腰驼背的人,其腰椎韧带承受的压力不均衡,容易受损。
三、临床表现
1.疼痛
损伤部位会出现疼痛,急性损伤时疼痛较为剧烈,可突然出现,活动腰部时疼痛加剧;慢性损伤时疼痛相对较轻,但会长期存在,且在劳累后加重。例如急性腰椎韧带损伤患者,腰部活动时疼痛明显,不敢大幅度弯腰或扭转。
2.腰部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韧带损伤导致的腰部稳定性下降,患者腰部的活动范围会受到限制,不能自如地前屈、后伸、旋转腰部。比如患者难以完成正常的弯腰捡东西动作。
3.局部压痛:在损伤的韧带部位有明显的压痛,医生进行体格检查时可发现这一体征。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对腰部的触诊、活动度检查等初步判断韧带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例如检查患者腰部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按压韧带附着点等。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观察腰椎的骨骼结构是否有异常,如是否有骨折等情况,但对于韧带损伤本身的显示不直接,但可排除骨骼的严重病变。
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清晰地显示腰椎韧带的损伤情况,包括韧带是否撕裂、水肿等,是诊断腰椎韧带损伤较为准确的方法。
五、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休息:急性损伤时应让腰部充分休息,避免继续腰部活动加重损伤。例如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减少腰部的负荷。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冷敷、按摩、理疗等方法。急性期(一般在损伤后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急性期过后可进行热敷、按摩、红外线理疗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消肿。比如热敷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遵循相关用药原则,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和禁忌等。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腰椎韧带损伤,如韧带完全断裂且影响腰椎稳定性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修复韧带。但手术治疗有其严格的适应证,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评估后决定。
六、预防措施
1.保持正确姿势
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应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避免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成年人无论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保持正确的腰部姿势,久坐时要选择合适的座椅,使腰部得到良好的支撑。
特殊人群:孕妇由于腹部增大,腰部负担加重,要特别注意保持正确姿势,可使用孕妇腰带等辅助工具来减轻腰部压力;老年人要避免长时间弯腰劳作,起身、坐下等动作要缓慢,防止腰部扭伤。
2.适度运动锻炼
生活方式:平时要进行适当的腰部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和韧带的力量,如进行小飞燕、五点支撑等锻炼。但运动时要注意运动强度和姿势,避免运动损伤。例如进行小飞燕锻炼时,要缓慢进行,避免动作幅度过大。
年龄因素:年轻人可选择一些强度较大的运动来增强腰部力量,但要注意运动保护;老年人则应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对腰部造成损伤。
3.避免腰部外伤
工作场景: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腰部易受伤工作的人群,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腰部护具等。例如建筑工人在搬运重物时要正确使用护腰装备。
生活场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腰部受到撞击等外伤,上下楼梯时要小心,防止滑倒导致腰部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