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跖骨骨折怎么处理
第五跖骨骨折的诊断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或轻度移位骨折,用石膏等固定4-6周)和手术治疗(适用于明显移位等情况,用克氏针等内固定);康复治疗分早期(固定期间足趾屈伸等)、中期(拆除固定后踝关节等活动及平衡步态训练)、后期(加强肌肉力量等恢复正常活动);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包括感染(预防及处理)、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预防及处理)、关节僵硬(预防及处理)。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受伤机制,比如是直接暴力还是间接暴力导致的骨折,受伤时的具体动作等,不同的受伤情况可能提示不同类型的第五跖骨骨折。对于儿童,要了解其近期的活动情况,是否有过度运动等可能导致骨折的因素;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骨质疏松症患者,其骨折发生可能与骨密度下降有关。
2.体格检查:观察足部是否有肿胀、畸形、瘀斑等情况,按压骨折部位会有明显疼痛,还需检查足部的神经、血管功能,如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足部感觉等,以判断是否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
3.影像学检查:首选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跖骨干骨折等)。必要时行CT检查,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以及骨折块的移位情况等,帮助准确制定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适应证:对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第五跖骨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比如一些稳定性较好的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骨折端移位小于2mm等情况。
治疗措施:通常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足部的肿胀情况以及固定的松紧度。在固定期间,患者需要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生长潜力大,保守治疗时要注意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骨骼的生长发育情况,避免因固定不当影响足部的正常生长。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当骨折有明显移位(如移位超过2-3mm)、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开放性骨折等情况时需要手术治疗。例如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移位明显,影响足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时,就需要考虑手术复位内固定。
手术方式: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克氏针内固定、螺钉内固定等。手术可以恢复骨折的解剖复位,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足部功能的恢复。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对于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的患者,手术风险和预后可能有所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基础疾病较多,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注重围手术期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固定期间)
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足趾关节僵硬。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轻柔的足趾活动,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移位。
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等的收缩,防止肌肉萎缩。
2.中期康复(拆除固定后)
逐步开始踝关节的屈伸活动,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和被动的踝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
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从站立平衡开始,逐渐过渡到行走训练,恢复足部的正常功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进度和强度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注重趣味性,鼓励其积极参与,而老年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防止再次受伤。
3.后期康复(骨折愈合后)
加强足部肌肉力量的训练,如进行提踵等练习,增强足部的稳定性和力量。
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和运动能力,但要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强度,避免过早进行剧烈运动导致骨折复发等情况。
四、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感染
预防: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对于手术患者),定期换药等。对于儿童患者,皮肤娇嫩,要更加注意局部皮肤的护理,防止感染。
处理:如果发生感染,要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轻度感染可局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严重感染可能需要拆除部分缝线,引流脓液等。
2.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预防:对于骨折患者,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尤其是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等有利于骨折愈合的营养物质。儿童患者要注意合理的饮食搭配,保证骨骼生长所需的营养。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及时发现骨折愈合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处理:如果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如延长固定时间、采取辅助的物理治疗(如超声波治疗等),对于严重情况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干预。
3.关节僵硬
预防:在骨折固定期间积极进行关节的功能锻炼是预防关节僵硬的关键。儿童患者家长要协助其进行规范的功能锻炼,老年患者自身也要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处理:一旦发生关节僵硬,要加强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针对性,必要时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如手法松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