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膀胱炎
急性膀胱炎是常见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由细菌感染等引起,有尿路刺激、尿液异常等临床表现,通过尿液检查、超声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急性膀胱炎的定义
急性膀胱炎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膀胱黏膜急性炎症。
二、发病原因
1.细菌感染:
常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75%-90%,此外,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也可引起。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距离肛门较近,更容易受到来自肛门周围细菌的感染,尤其是性生活后,细菌容易逆行进入膀胱引发感染;男性则可能因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原因导致尿液引流不畅,从而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
感染途径:主要是经尿道上行感染,即细菌由尿道外口进入尿道,然后沿着尿道黏膜上行至膀胱引起炎症;少数情况下也可由血行感染,但相对较少见。
2.其他因素:
机体抵抗力下降: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如患有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机体对细菌的清除能力减弱,容易发生急性膀胱炎。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尿液中葡萄糖含量升高,为细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局部黏膜损伤:如导尿、膀胱镜检查等操作可能会损伤膀胱黏膜,使细菌更容易侵入并引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1.尿路刺激症状:
尿频:患者会频繁地产生排尿的感觉,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而急性膀胱炎患者尿频症状明显加重,可每小时排尿数次甚至更多。这是由于炎症刺激膀胱黏膜,使膀胱的敏感性增高,导致排尿次数增多。
尿急:患者一旦有尿意,就迫不及待地需要排尿,很难控制。这是因为膀胱受到炎症刺激后,逼尿肌不稳定,容易发生不自主收缩,从而产生强烈的排尿欲望。
尿痛:排尿时尿道有烧灼样疼痛,疼痛可放射至会阴部或耻骨上区。尿痛是由于炎症导致尿道黏膜充血、水肿,排尿时尿液刺激受损的黏膜引起疼痛。
2.尿液异常:
混浊尿:尿液可呈混浊状,这是因为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白细胞、细菌等炎性渗出物。
血尿:部分患者可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血尿的程度可轻可重,严重时尿液可呈洗肉水样。血尿的发生是由于膀胱黏膜在炎症刺激下发生出血所致。
3.全身症状:一般来说,急性膀胱炎患者全身症状较轻,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8℃以下,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但通常不明显。
四、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
尿常规:尿常规是诊断急性膀胱炎的常用方法。尿液中可见大量白细胞,一般白细胞计数>5个/高倍视野,还可能伴有红细胞;尿蛋白可呈弱阳性;尿沉渣涂片革兰染色可找到细菌。例如,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白细胞形态和数量,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
尿细菌培养:尿细菌培养可以明确致病菌的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有助于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留取清洁中段尿进行培养,若培养出菌落计数>10?CFU/ml,则提示有细菌感染。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一般无特异性表现,但可以排除膀胱结石、膀胱肿瘤等其他泌尿系统疾病。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膀胱的形态、大小以及壁的厚度等情况,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有助于排出细菌和炎性分泌物,减轻尿路刺激症状。一般建议患者每天饮水量在2000ml以上,使尿量保持在1500ml以上。
注意休息:患病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疾病的恢复。
2.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克肟等)等。一般疗程为3-7天,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膀胱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引起重视。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尿路刺激症状,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排尿情况,如是否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适当增加患儿的饮水量等,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2.孕妇:孕妇是急性膀胱炎的特殊人群,由于孕期生理变化,孕妇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在治疗时,需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3.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膀胱炎的发生可能与前列腺增生、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有关。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且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