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肥大和腺样体肥大有什么区别
扁桃体和腺样体在解剖位置、发病年龄、主要症状、检查方法及治疗原则上有区别。扁桃体位于口咽部,儿童期常见,局部有异物感、咽痛等,检查用间接或直接喉镜,治疗分保守和手术;腺样体位于鼻咽顶壁与后壁交界处,儿童尤其是2-6岁常见,局部有鼻塞等,检查用鼻咽镜等,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儿童是高发人群,护理治疗需特别注意。
一、解剖位置区别
1.扁桃体:扁桃体包括腭扁桃体等,腭扁桃体位于口咽部,是咽部最大的淋巴组织,左右各一,其表面有鳞状上皮黏膜覆盖,黏膜向实质内陷入形成10-20个隐窝,易为细菌、病毒存留繁殖,形成感染“病灶”。
2.腺样体: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增殖体,位于鼻咽顶壁与后壁交界处,形似半个剥皮橘子,表面有5-6条纵行沟隙,中间的最深,在其顶端和后壁交界处有胚胎残余的上皮组织,此处容易沉积细菌、病毒。
二、发病年龄区别
1.扁桃体:扁桃体炎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儿童期(3-10岁)相对更为常见,因为此阶段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且容易接触到各种病原体。
2.腺样体:腺样体肥大最常见于儿童,尤其是2-6岁的儿童,这是因为儿童时期腺样体处于增生旺盛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在10岁左右会逐渐萎缩。
三、主要症状区别
1.扁桃体肥大
局部症状:
可引起咽部异物感、咽痛,尤其是在急性感染时咽痛较为剧烈,吞咽时疼痛加重,有时可放射至耳部。
肥大的扁桃体可阻塞咽腔,导致呼吸不畅,睡眠时可能出现打鼾,儿童还可能因扁桃体肥大影响吞咽,出现吞咽困难,长期可能影响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
全身症状:
急性扁桃体炎时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寒战、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慢性扁桃体炎时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有低热、食欲不振、易疲劳等表现。
2.腺样体肥大
局部症状:
鼻塞是常见症状,由于腺样体堵塞后鼻孔,导致鼻腔通气不畅,患儿常张口呼吸,长期张口呼吸可影响面部发育,出现腺样体面容,表现为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等。
还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这是因为腺样体肥大阻塞咽鼓管咽口,导致中耳通气引流障碍。
夜间睡眠时打鼾明显,且可能出现呼吸暂停现象,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
全身症状:
长期的鼻塞、张口呼吸导致慢性缺氧,可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等表现,影响学习和生活。
四、检查方法区别
1.扁桃体检查:通过间接喉镜或直接喉镜检查,可见扁桃体大小,观察其表面有无充血、肿胀、脓性分泌物等情况,还可触诊扁桃体的质地。
2.腺样体检查:
鼻咽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腺样体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表面有无分泌物等情况。
鼻咽部X线侧位片或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腺样体的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诊断腺样体肥大有重要价值,尤其是CT检查可以更精确地测量腺样体的厚度等指标,如腺样体厚度与鼻咽腔宽度的比值等,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五、治疗原则区别
1.扁桃体肥大治疗
保守治疗:
急性扁桃体炎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细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同时注意休息、多饮水,清淡饮食。
慢性扁桃体炎可使用含漱液,如复方硼砂含漱液等,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病原体残留。
手术治疗:
当扁桃体过度肥大影响呼吸、吞咽,或反复发生扁桃体炎,成为病灶感染,引起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等全身并发症时,应考虑行扁桃体切除术。手术年龄一般建议在5岁以后,但需根据具体病情由医生评估决定。
2.腺样体肥大治疗
保守治疗:
对于轻度腺样体肥大,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儿,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腺样体的炎症和水肿,改善鼻塞等症状;同时注意预防感冒,增强机体免疫力,部分患儿随着年龄增长,腺样体可逐渐萎缩,症状可能缓解。
手术治疗:
当腺样体肥大引起严重的鼻塞、睡眠呼吸暂停、分泌性中耳炎等,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应考虑行腺样体切除术。手术方式主要有腺样体刮除术、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等,手术年龄一般建议在4岁以上,但也需结合患儿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由医生综合判断。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是扁桃体肥大和腺样体肥大的高发人群,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对于儿童患者,保守治疗时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要严格遵循适应证;手术治疗前后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如术前要做好心理疏导,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术后要注意伤口出血情况、疼痛管理等,饮食上要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伤口。同时,不同年龄的儿童在治疗决策上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如幼儿期手术需更加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