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和荨麻疹区别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有潜伏期、前驱期等表现,可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无特效抗病毒药,对症支持治疗,多数预后好但先天性风疹综合征预后差;荨麻疹病因复杂,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致局限性水肿,有皮肤瘙痒、风团等表现,据病史和典型表现诊断,治疗去除病因、抗过敏等,多数急性荨麻疹可愈,慢性易反复发作,不同人群表现及预后有差异,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一、病因方面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风疹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多见于儿童,但成人也可发病。例如,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如学校、幼儿园等,易发生风疹的传播流行。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影响胎儿发育。
荨麻疹:病因较为复杂,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常见病因有食物因素,如鱼虾、蟹贝、牛奶、蛋类等;药物因素,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感染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尘螨及一些化学物质等;其他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刺激,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精神紧张等也可引发荨麻疹。
二、临床表现方面
风疹: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前驱期较短,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在软腭及咽部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可融合成片,皮疹一般2-3天内迅速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同时,患者可伴有耳后、枕部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荨麻疹:基本损害为皮肤出现风团。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风团逐渐蔓延,融合成片,由于真皮乳头水肿,可见表皮毛囊口向下凹陷。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可延长至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皮疹反复成批发生,以傍晚发作者多见。风团常泛发,亦可局限。有时合并血管性水肿,偶尔风团表面形成大疱。
三、诊断方面
风疹: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过风疹患者等)、临床表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以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检测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阳性则提示近期风疹病毒感染。还可进行病毒分离,从患者的鼻咽分泌物、血液等标本中分离出风疹病毒可确诊,但病毒分离操作复杂,临床较少应用。
荨麻疹:主要根据病史和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详细询问病史有助于寻找病因,如发病前的饮食、用药、感染情况、接触史等。有时需要与其他伴有风团样损害的疾病相鉴别,如丘疹性荨麻疹等,丘疹性荨麻疹好发于儿童,皮疹为纺锤形的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瘙痒较剧。
四、治疗方面
风疹:目前尚无特效抗风疹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应隔离休息,发热期间多饮水,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体温较高时可给予退热对症处理。
荨麻疹: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抗过敏和对症治疗。首先应积极寻找并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怀疑食物过敏,应记录饮食日记以寻找可能的致敏食物并避免。药物治疗常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病情严重,伴有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过敏性休克表现的患者,需立即抢救,可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
五、预后方面
风疹:大多数风疹患者预后良好,皮疹消退后一般无后遗症。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儿预后较差,可出现多种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耳聋等,还可能有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问题。
荨麻疹:大多数急性荨麻疹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去除病因后可在数天至数周内痊愈。慢性荨麻疹病情易反复发作,可迁延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不过,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严重疾病,需要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不同年龄人群感染风疹或患荨麻疹时可能有不同表现,儿童感染风疹相对常见且症状可能较典型,而不同性别在发病率上无显著特异性差异,但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影响荨麻疹的发病,如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群更易患慢性荨麻疹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感染风疹风险极高,需特别注意防护;荨麻疹患者若处于孕期等特殊时期,用药需更加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或自身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