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手足口病预防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涵盖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疫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个人卫生上,需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按七步洗手法,每次不少于20秒,尤其特定场景后)、注意口腔卫生(儿童饭后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婴幼儿家长用生理盐水擦拭)、避免接触传染源(少去人群密集场所,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家中患儿做好隔离);环境卫生方面,要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打扫,儿童用品定期清洗消毒,注意宠物卫生)、加强通风(每天至少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做好公共环境清洁(幼儿园等场所高频接触表面每天消毒,定期空气消毒);疫苗预防上,6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针对EV71的手足口病疫苗,基础免疫2剂次,间隔1个月,特殊儿童遵医嘱接种,接种后注意观察;特殊人群中,儿童密切关注症状及时就医,培养良好习惯,婴幼儿细心护理;孕妇注意卫生,少去密集场所,接触患者及时处理,有症状及时就医告知怀孕情况;老年人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流行季少外出,外出戴口罩,照顾患儿做好防护。
一、个人卫生预防
1.勤洗手:这是预防手足口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洗手时应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即内、外、夹、弓、大、立、腕,仔细清洗双手的各个部位,包括手心、手背、指缝、指甲缝等,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处理垃圾后等,都要及时洗手。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易接触到病毒,所以儿童及照顾儿童的家长、老师等都需严格遵守洗手规范。对于有不良卫生习惯的人群,如经常不洗手就触摸口鼻等,应加强教育引导。
2.注意口腔卫生:儿童应养成饭后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的习惯,不会漱口的婴幼儿,家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保持口腔清洁有助于减少病毒在口腔黏膜的附着和繁殖,降低感染风险。对于一些本身就有口腔疾病史的儿童,更要注意口腔卫生的维护,避免因口腔环境不佳而增加感染手足口病的几率。
3.避免接触传染源: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如超市、商场、游乐场等。如果周围有手足口病患者,应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如拥抱、亲吻、共用餐具等。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可能含有病毒,健康人群接触后可能被感染。对于家中有多个儿童的家庭,若其中一个孩子患病,要做好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二、环境卫生预防
1.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打扫房间,清理灰尘、垃圾等,尤其是儿童经常活动的区域,如卧室、客厅的地面、家具表面等,要每天擦拭。对于玩具、文具等儿童用品,也要定期清洗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按照合适的比例进行浸泡或擦拭。家中有宠物的,要注意宠物的清洁卫生,避免宠物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
2.加强室内通风: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室内病毒的浓度,减少感染机会。在寒冷季节,可选择在中午气温较高时通风,避免儿童因受凉而引发其他疾病。对于居住环境较为潮湿的家庭,要注意除湿,因为潮湿环境可能更有利于病毒生存。
3.做好公共环境清洁:幼儿园、学校等儿童聚集场所,要做好教室、食堂、卫生间等场所的清洁消毒工作。地面、桌椅、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应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定期对公共区域的空气进行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灯照射等方式,但要注意使用安全,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三、疫苗预防
目前我国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手足口病疫苗,该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由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5岁的儿童尽早接种,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对于有免疫缺陷、正在发热或患有急性疾病的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后,部分儿童可能会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如发热、接种部位红肿等,一般可自行缓解。家长在接种疫苗后要注意观察儿童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皮疹、口腔疱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家长要更加细心护理,避免孩子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
2.孕妇:孕妇虽然不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但感染后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孕妇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如果接触过手足口病患者,要及时洗手消毒,并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以便医生合理诊治。
3.老年人:老年人的免疫力相对较低,也有可能感染手足口病。老年人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锻炼,增强体质。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要佩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如果家中有儿童患手足口病,老年人在照顾孩子时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被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