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是怎么回事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是指骨折经治疗后未达预期愈合,有异常活动、疼痛等表现,X线等可见相应情况。病因包括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病理生理机制涉及血液供应破坏、异常活动干扰、感染等;临床表现有局部和全身症状;诊断靠X线、CT、MRI等;治疗以手术为主,需控制感染,儿童和老年患者治疗有不同特点。
病因方面
年龄因素:儿童股骨干骨折相对而言愈合能力较强,但如果儿童骨折后存在严重的创伤、感染等情况也可能导致不愈合。而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身体机能下降等原因,骨折愈合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股骨干骨折不愈合。例如,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高于中青年人群。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阻碍骨折愈合。过度饮酒的人群,酒精会干扰骨代谢,降低成骨细胞的活性,从而增加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风险。另外,骨折后长期卧床、缺乏适当的功能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不利于骨折愈合,容易导致不愈合。
病史因素:既往有骨折不愈合史的患者,再次发生股骨干骨折时,不愈合的概率相对较高。此外,患有一些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导致骨折部位血液供应异常,影响骨折愈合;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骨质量下降,骨强度降低,骨折后也更易出现不愈合的情况。
病理生理机制
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遭到破坏是导致不愈合的重要原因之一。股骨干骨折时,骨折端的血管可能会被损伤,影响骨折端的血供,使得骨折端缺乏足够的营养物质和细胞来进行修复和愈合。例如,严重的股骨干骨折可能会损伤滋养动脉等重要血管,导致骨折端血供严重不足。
骨折端的异常活动会干扰骨折愈合的正常进程。骨折端的微动会刺激机体产生炎性反应,持续的炎性反应不利于骨痂的形成和骨折的愈合。当骨折端存在不稳定的微动时,成骨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强,导致骨折端难以形成有效的骨痂连接。
感染也是导致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常见原因。细菌感染会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破坏骨折端的骨组织和周围的软组织,干扰骨折愈合的微环境。例如,开放性股骨干骨折如果处理不及时,发生感染的概率较高,一旦感染控制不佳,就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骨折部位持续存在疼痛,在活动或负重时疼痛加剧。骨折处可触及异常活动,即本不应活动的骨折端出现了异常的活动度。局部可能存在肿胀、压痛等表现,骨折不愈合处的皮肤可能伴有瘢痕、窦道等情况(如果合并感染)。
全身表现:一般情况下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本身全身表现不明显,但如果合并感染等情况,可能会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
诊断方法
X线检查:是诊断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常用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观察骨折端的骨痂形成情况、骨折线是否清晰、骨折端是否硬化等。典型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在X线片上表现为骨折端骨痂少,骨折线明显,骨折端硬化,骨髓腔封闭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情况,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端的细微结构,如骨折端是否存在骨缺损、骨折端的三维结构等,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骨折不愈合的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可以评估骨折部位的软组织情况以及骨髓的信号改变,对于判断骨折端的血液供应情况、是否存在感染等有一定帮助。例如,MRI可以显示骨折端周围软组织的炎性水肿情况以及骨髓内的信号变化,从而辅助诊断股骨干骨折不愈合。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为主:手术的目的是通过复位、固定等操作来创造良好的骨折愈合环境。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例如,通过切开骨折部位,将骨折端准确复位后,使用钢板、髓内钉等内固定装置来稳定骨折端,促进骨折愈合。对于存在骨缺损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植骨手术,如自体骨植骨、异体骨植骨等,以填充骨折端的骨缺损,促进骨愈合。
控制感染:如果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合并感染,首先需要积极控制感染。通过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清创,清除感染灶,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局部环境。
特殊人群方面:
儿童患者:儿童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时,由于儿童骨骼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在治疗上应尽量优先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如有效的外固定等。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患儿骨折部位的适当制动,同时鼓励患儿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端异常活动。
老年患者:老年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较差,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全身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在手术前对患者的心肺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在康复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逐步增加活动量,促进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