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到底是什么病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常见慢性疾病,发病与炎症因素、上皮-间质相互作用有关,临床表现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头痛耳鸣等,诊断靠鼻内镜和鼻窦CT,治疗分药物和手术,预后有复发倾向需定期随访,预防要积极治鼻腔鼻窦炎症、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一、鼻息肉的定义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是赘生于鼻腔或鼻窦黏膜上突出于鼻腔黏膜表面的增生组织团。
二、鼻息肉的发病机制
1.炎症因素
鼻息肉的形成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鼻腔和鼻窦的慢性炎症,如长期的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会导致鼻黏膜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例如,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的聚集,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5(IL-5)等,这些物质会促进鼻黏膜上皮细胞增生、黏液腺分泌增加以及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促使鼻息肉的形成。炎症持续刺激使得鼻黏膜组织反复水肿,逐渐形成息肉样改变。
感染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会加重鼻腔鼻窦的炎症反应,进一步推动鼻息肉的发展。
2.上皮-间质相互作用
鼻黏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上皮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成分,影响间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在鼻息肉患者中,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可能导致其分泌的相关因子失衡,使得间质细胞过度增殖,细胞外基质堆积,最终形成息肉组织。
三、鼻息肉的临床表现
1.鼻塞
这是鼻息肉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随着息肉体积的逐渐增大,会阻塞鼻腔,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鼻塞。鼻塞可呈持续性,且会逐渐加重。对于儿童患者,长期鼻塞可能会影响面部发育,导致上颌骨发育不良等情况;对于成年患者,鼻塞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影响睡眠、日常的呼吸功能等。
2.流涕、嗅觉减退
患者常伴有流涕症状,多为黏液性或脓性鼻涕。由于息肉阻塞鼻窦开口,还可能导致鼻窦炎的发生,进一步加重流涕情况。嗅觉减退也是常见表现,息肉阻塞嗅区或影响嗅神经功能,使得患者对气味的感知能力下降。对于儿童患者,嗅觉减退可能会影响其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认知发展;成年患者则可能在工作、生活中因嗅觉减退而受到不便,比如难以察觉燃气泄漏等危险气味。
3.头痛、耳鸣等
当息肉较大或阻塞鼻窦开口时,可引起头痛。头痛的部位和性质因息肉累及的鼻窦不同而有所差异。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这是由于息肉压迫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的通气引流所致。
四、鼻息肉的诊断方法
1.鼻内镜检查
鼻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鼻腔内的情况,能够清晰地看到鼻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通过鼻内镜检查,可以明确息肉是单发还是多发,是局限于鼻腔还是累及鼻窦等。这是诊断鼻息肉的重要手段,对于儿童和成年患者都适用,且操作相对简便、直观。
2.影像学检查
鼻窦CT:鼻窦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鼻息肉病变的范围,了解息肉是否累及鼻窦,以及鼻窦骨质有无破坏等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通过鼻窦CT可以判断鼻息肉是单纯的鼻腔病变还是已经累及多个鼻窦,从而为手术治疗范围的确定提供依据。儿童患者进行鼻窦CT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在必要时仍应进行以明确病情。
五、鼻息肉的治疗
1.药物治疗
对于初发较小的鼻息肉,可尝试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剂,它可以减轻鼻黏膜的炎症反应,缩小息肉体积。例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通过局部用药,直接作用于鼻腔病变部位,减少全身副作用。但药物治疗一般适用于症状较轻、息肉较小的情况,且需要长期使用观察疗效,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2.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息肉较大的患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术的目的是切除鼻息肉,解除鼻腔鼻窦的阻塞,改善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常用的手术方式有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等。手术需要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进行,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到儿童鼻腔鼻窦的解剖特点以及对未来生长发育的影响等因素。
六、鼻息肉的预后及预防
1.预后
鼻息肉有一定的复发倾向,术后需要定期随访,进行鼻腔的清理等处理,以降低复发率。经过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复发。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复发后可能会对其鼻腔鼻窦的正常发育产生影响,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和后续治疗。
2.预防
积极治疗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是预防鼻息肉发生的重要措施。对于患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规范使用抗过敏药物控制症状。保持鼻腔清洁,避免长期吸入刺激性物质,如烟雾、化学气体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增强机体免疫力,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鼻息肉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