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胫骨平台骨折需先通过影像学和全身状况评估,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术后分早期、中期、后期康复,儿童、老年及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非手术适用于无或轻度移位且稳定者,用石膏等固定并康复训练;手术用于明显移位等情况,有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方式;儿童治疗防损伤骨骺,老年注意骨质疏松等,合并基础疾病者控制相关疾病以保障治疗康复。
一、左侧胫骨平台骨折的评估
1.影像学检查:
首先需行X线检查,能初步了解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例如正侧位X线片可观察胫骨平台的形态、关节面是否平整等。
CT检查对于判断骨折的细微结构、关节面塌陷程度以及骨折块的移位情况等具有重要价值,可更精准地显示骨折的三维结构,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MRI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如韧带、半月板等是否合并损伤,因为左侧胫骨平台骨折常可能伴随这些软组织的损伤。
2.全身状况评估:
要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是否存在其他系统的严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例如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可能较高,需要综合评估后再决定治疗方式;对于糖尿病患者,需注意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以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二、左侧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且膝关节稳定性良好者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例如一些裂纹骨折,关节面平整,膝关节活动基本不受限的情况。
方法:主要是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左右,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等情况。同时,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如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以防止肌肉萎缩,但要避免过早的负重活动,防止骨折移位。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有明显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如关节面塌陷超过2mm、骨折块移位影响膝关节稳定性等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将骨折块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这种手术方式可以更好地恢复胫骨平台的解剖结构,为骨折的愈合提供稳定的环境。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能够准确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骨折的对位对线。
关节融合术:在一些严重损伤、无法通过复位内固定恢复关节功能的情况下可能会考虑,但这种手术会牺牲膝关节的活动度,一般是作为最后的治疗手段。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
术后1周内可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同时可以进行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根据骨折愈合情况,一般在术后2-3周可在支具保护下部分负重行走,但具体的负重程度需根据X线等检查结果由医生评估决定。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逐渐增加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可以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持续被动活动(CPM)机训练,初始活动角度一般从30°开始,每次15-30分钟,每天1-2次,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角度。同时加强股四头肌、腘绳肌等的力量训练,可进行直腿抬高训练等。
3.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
进一步加大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争取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活动范围。同时进行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和下肢的功能,使患者能够逐渐恢复正常的行走和日常活动。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左侧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需更加谨慎。由于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损伤骨骺。非手术治疗时,固定的时间和程度要根据儿童的生长特点进行调整;手术治疗时,内固定物的选择要考虑到儿童骨骼的生长潜力,尽量选择可随着骨骼生长而调整的内固定方式或者在合适的时机取出内固定物,以避免影响儿童下肢的正常生长发育。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等问题,左侧胫骨平台骨折后愈合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骨质疏松相关的并发症。非手术治疗时,固定要更加牢固,以保证骨折的稳定;手术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来增强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同时,老年患者术后康复要循序渐进,因为其身体机能恢复较慢,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时间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进行调整,并且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防止康复过程中出现其他并发症。
3.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和增加感染的风险。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血糖的稳定,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时间也要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手术前要对心血管功能进行充分评估和调整,确保手术和康复过程中心血管系统的稳定,康复训练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