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检查自己有没有得狂犬病
检查是否得了狂犬病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包括观察临床症状,如前驱期类似感冒、兴奋期极度恐怖等表现及麻痹期的迟缓性瘫痪等;进行实验室检查,像血常规、病毒分离、抗原检测等;询问病史,包括动物咬伤抓伤史及动物健康状况;依据暴露分级处理,如不同暴露级别的伤口处理、疫苗接种等,若有被可疑动物咬伤等情况应及时按相应方法处理并尽快就医明确诊断。
一、临床症状观察
1.前驱期表现:在狂犬病前驱期,患者可能会出现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类似感冒。也可能有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等刺激开始敏感,喉头有紧缩感。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更难准确描述自身不适,需家长密切观察其行为变化,如是否突然变得烦躁、对以往熟悉的环境或事物表现出异常的恐惧等。
2.兴奋期表现:进入兴奋期后,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恐水是狂犬病的特殊症状,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甚至仅提及饮水时,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风、光、声等刺激也可引起咽肌痉挛。患者体温常升高(38~40℃)。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幻听等。对于儿童,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兴奋期可能出现的异常行为更需引起重视,如原本活泼的儿童突然变得异常躁动、攻击性行为等。
3.麻痹期表现:痉挛停止,患者逐渐安静,但出现迟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眼肌、颜面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等。此期患者的呼吸逐渐微弱或不规则,并可出现潮式呼吸等,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常增高,一般(10~20)×10?/L左右,中性粒细胞多在80%以上。这是因为机体在感染狂犬病病毒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导致白细胞数量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发生变化,但该检查不具有特异性,很多其他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改变。
2.病毒分离:取患者的唾液、脑脊液、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等作病毒分离,阳性率较低,但如果能分离出狂犬病病毒则可确诊。由于病毒分离操作相对复杂,且阳性率不是特别高,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局限性。
3.抗原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角膜印片、皮肤切片中的病毒抗原,阳性率约为50%~80%。这种方法相对快速,但需要专业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对于有被可疑动物咬伤史且出现相关临床症状的患者,进行抗原检测有助于早期辅助诊断。
4.核酸检测: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狂犬病病毒RN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该方法可以在疾病早期甚至潜伏期就检测到病毒核酸,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但核酸检测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基层医疗机构可能难以普遍开展。
5.抗体检测:血清中和抗体于发病后8~10天开始出现,不宜用于早期诊断。用于检测血清或脑脊液中的狂犬病病毒抗体,主要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三、病史询问
1.动物咬伤或抓伤史: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被犬、猫等可疑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史,包括咬伤或抓伤的时间、部位、伤口情况等。如果是儿童,由于其自我保护能力较差,更易发生被动物咬伤的情况,家长要格外留意孩子是否有相关经历。例如,孩子在户外玩耍时是否接触过陌生的犬只等。
2.动物健康状况:了解咬伤患者的动物是否有异常表现,如是否出现狂躁、流涎、行为异常等情况。如果是家养动物,还需了解其免疫接种情况等。因为如果咬人的动物本身感染了狂犬病病毒且处于发病期,那么患者感染狂犬病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四、暴露分级与处理建议
1.暴露分级:根据接触方式和严重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Ⅰ级暴露是指接触或喂养动物,或完好的皮肤被舔,这种情况一般只需清洗皮肤即可;Ⅱ级暴露是指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需要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Ⅲ级暴露是指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或破损皮肤被舔,或粘膜被动物体液污染,这种情况除了处理伤口、接种狂犬病疫苗外,还需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对于儿童的暴露分级要尤其谨慎,因为儿童的皮肤相对娇嫩,伤口的判断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观察。
2.伤口处理: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首先要立即用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咬伤和抓伤的伤口至少15分钟。对于儿童的伤口,清洗时要更加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彻底冲洗后用稀碘伏等消毒剂消毒伤口。
3.疫苗接种:根据暴露分级情况接种狂犬病疫苗。对于Ⅲ级暴露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的Ⅱ级暴露,还需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儿童接种疫苗时要考虑其年龄和身体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接种途径和剂型等。
总之,检查自己是否得了狂犬病需要综合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查、病史询问以及暴露分级与处理等多方面因素。如果有被可疑动物咬伤等情况,应及时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相应处理并尽快就医进一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