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引起眩晕如何治疗
脑缺血引起眩晕的治疗包括多方面:一般治疗方面,患者要立即休息,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戒烟限酒,同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药物治疗使用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丁苯酞、尼莫地平,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调脂稳斑的他汀类药物,但有相应注意事项。手术治疗针对颈动脉严重狭窄者可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不适合该手术或颅内动脉狭窄者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均存在一定风险。康复治疗采用头部按摩、颈部牵引等物理治疗及平衡训练。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用药谨慎防不良反应,家属加强看护;儿童非必要少用药,关注症状变化;孕妇优先一般治疗,用药遵医嘱并监测胎儿;有药物过敏史者告知医生,禁过敏药、慎交叉过敏药。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调整生活方式:脑缺血引起眩晕时,患者应立即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跌倒造成二次伤害。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者,需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减轻身体负担,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同时,吸烟、酗酒会加重血管损伤,影响脑部供血,此类人群必须戒烟限酒。
2.控制基础疾病:许多患者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会加重脑缺血。高血压患者需遵循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平稳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高血脂患者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食物摄入,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方式,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以减缓脑缺血进展。
二、药物治疗
1.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丁苯酞、尼莫地平等。丁苯酞可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增加缺血区毛细血管数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尼莫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能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缓解因脑血管痉挛等原因导致的脑缺血,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常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这些药物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因血栓堵塞脑血管导致的脑缺血发作,降低眩晕再次发生的风险。但对于有出血倾向,如近期有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病史等患者应慎用。
3.调脂稳斑药物:主要为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不仅能降低血脂,还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防止斑块破裂脱落堵塞脑血管,对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缺血引起的眩晕有重要治疗意义。长期使用需注意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
三、手术治疗
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适用于颈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程度>70%)的患者,通过切除颈动脉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恢复颈动脉管腔通畅,改善脑部供血,缓解因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脑缺血及眩晕症状。手术有一定风险,如术后出血、感染、脑卒中等,需严格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及手术适应证。
2.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等。对于不适合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可通过在狭窄血管内放置支架,撑开狭窄部位,恢复血管通畅。但介入治疗也存在血管损伤、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风险,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四、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如头部按摩,专业人员通过按摩头部穴位,如百会、风池等,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眩晕症状。此外,颈部牵引对于因颈椎病导致椎动脉受压引起脑缺血眩晕的患者有一定效果,能拉开椎间隙,减轻椎动脉压迫,改善脑部供血。
2.平衡训练:脑缺血眩晕常导致患者平衡功能障碍,通过平衡训练可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如在平衡垫上站立、行走,进行闭目站立等训练,逐渐增强患者对自身平衡的控制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用药时需特别谨慎。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降低,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医生需根据老年人肝肾功能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同时,老年人平衡能力较差,眩晕发作时更易跌倒,家属应加强看护,保持居住环境地面干燥、无障碍物,必要时可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等。
2.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脑缺血引起眩晕相对少见。若非必要,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治疗,以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若需用药,必须严格遵循医嘱,选择对儿童副作用小的药物,并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同时,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变化,如眩晕发作频率、程度等,及时向医生反馈。
3.孕妇:孕妇用药需谨慎,许多治疗脑缺血的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胎儿畸形等。因此,孕妇发生脑缺血眩晕时,应优先采取一般治疗措施,如休息、调整生活方式等。如需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胎儿发育情况。
4.有药物过敏史者:在使用任何药物前,患者应告知医生自己的药物过敏史。对于已知过敏的药物绝对禁止使用,避免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危及生命。对于可能存在交叉过敏的药物,使用时也需谨慎,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