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肺结核是什么
继发性肺结核是成人肺结核最常见类型,由再次感染或原发灶结核杆菌活跃引起,发病与结核杆菌感染和免疫状态有关,有全身和呼吸系统症状,通过影像学、痰检、PPD试验诊断,用抗结核及对症治疗,可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
一、继发性肺结核的定义
继发性肺结核是指再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或原发感染病灶内结核分枝杆菌重新活跃而引起的肺结核,是成人肺结核的最常见类型。它可发生在原发感染后任何年龄阶段,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内源性复发和外源性重染两种方式。内源性复发是指原发感染时潜伏在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活动而发病;外源性重染是指受到外界结核分枝杆菌的再次感染而发病。
二、继发性肺结核的发病原因
1.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繁殖,或者再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导致肺部发生炎症反应。例如,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更容易发生继发性肺结核;长期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因为疾病影响机体免疫功能,也较易罹患该病。
2.免疫功能状态: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部分人可自行愈合,但会有结核菌潜伏在体内。当免疫功能降低时,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潜伏的结核菌极易重新活跃导致发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也会因免疫功能受抑制而增加患继发性肺结核的风险。
三、继发性肺结核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全身症状:常见午后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还可伴有乏力、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乏力、消瘦等。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是常见症状,咳嗽多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如果合并细菌感染,痰可呈脓性。部分患者有咯血,咯血量可多可少,少量咯血表现为痰中带血,大量咯血可危及生命。另外,还可能出现胸痛,当病变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痛,疼痛性质多为刺痛,随呼吸或咳嗽加重。
2.体征表现:病变范围较小时,可能无明显体征;病变范围较大时,可出现患侧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可闻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或湿啰音等。
四、继发性肺结核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肺部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等。继发性肺结核的X线表现多样,可呈云絮状、斑片状阴影,可伴有空洞形成等。不同年龄患者的X线表现可能有一定特点,儿童的肺部病变可能更易累及双肺,而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导致的肺部改变,需注意鉴别。
胸部CT检查:对于发现微小病变、确定病变范围和性质比X线更敏感。能清晰显示肺部病灶的细节,如空洞的大小、形态,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继发性肺结核。
2.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
痰涂片镜检:是简单快速的检查方法,查找痰中的结核分枝杆菌,但阳性率较低。如果多次痰涂片检查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不同人群留取痰标本的要求不同,儿童留取痰标本可能需要特殊的方法,如通过诱导咳痰等方式。
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是诊断肺结核的金标准之一,可确定是否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并能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但培养时间较长,一般需要2-8周。
3.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来判断是否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该试验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需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等综合判断。不同年龄人群的PPD试验结果判读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结果的判读需更谨慎。
五、继发性肺结核的治疗
1.抗结核药物治疗: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一般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案,以提高疗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耐药情况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对症治疗:对于咯血的患者,根据咯血量的多少采取相应的措施,少量咯血可休息、止血等对症处理;大量咯血需采取更积极的止血措施,必要时可能需要输血等治疗。对于有发热、盗汗等症状的患者,可适当进行退热、缓解盗汗等对症处理。
六、继发性肺结核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早期隔离并治疗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对肺结核患者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使其痰液中不再排菌,可大大减少传播风险。
2.切断传播途径:肺结核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因此要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患者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不随地吐痰等。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医院等,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对于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有密切接触史等高危人群,可考虑预防性服用抗结核药物,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另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睡眠等,也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尤其是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更要注意通过上述方式来预防继发性肺结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