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引起的偏瘫怎么治疗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早期关节活动度训练、低频电刺激等)和运动再学习疗法(按运动学习原理重新学习运动技能);药物治疗有改善脑循环药物和神经保护药物;手术治疗有减压手术(大面积脑梗塞颅内压高时考虑)和血管再通手术(适合大血管闭塞且发病在窗内的患者);日常护理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肢体被动活动按摩等,预防复发要控制基础疾病、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定期体检
一、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
早期可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维持肌肉长度和关节活动范围,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对于脑梗塞引起偏瘫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开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循序渐进,比如每天进行数次各关节的被动屈伸活动,活动范围由小逐渐增大,以不引起患者明显疼痛为宜。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可适当调整,儿童由于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康复训练更需轻柔且注重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关节灵活性和肌肉力量相对较弱的特点,训练速度不宜过快。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训练时要注意避免血压过度波动,训练前后需监测血压,若血压过高应暂停训练并采取相应的降压措施。
还可采用低频电刺激等方法,促进肌肉收缩,改善肌肉营养状况。低频电刺激可以通过特定的电极放置在偏瘫侧的肌肉上,产生有节律的电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这种方法对于因脑梗塞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引起的肌肉失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帮助维持肌肉的兴奋性和防止肌肉进一步萎缩。
2.运动再学习疗法
按照运动学习的原理,重新学习运动技能。包括下肢的步行训练、上肢的抓握等功能训练。例如在步行训练中,从站立平衡开始,逐渐过渡到步行的各个环节,如迈步、重心转移等。对于不同性别患者,在训练中需考虑其身体结构和运动特点的差异,男性通常肌肉力量相对较大,但女性在平衡等方面可能有自身特点,训练时要针对性调整。生活方式方面,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康复训练期间应尽量戒烟限酒,以利于康复。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偏瘫患者,在运动训练时要注意监测血糖,避免运动后出现低血糖等情况,运动时间可选择在血糖较为稳定的时候进行。
二、药物治疗
1.改善脑循环药物
如[通用名1]等,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这类药物通过扩张脑血管等机制发挥作用,对于脑梗塞后引起偏瘫的患者,有助于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良好的血液环境。
2.神经保护药物
像[通用名2]等,可保护神经细胞,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神经的损害。脑梗塞发生时,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处于危险状态,神经保护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神经细胞膜,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等,对于减轻偏瘫的严重程度可能有帮助。
三、手术治疗
1.减压手术
对于大面积脑梗塞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危及生命的患者,可考虑去骨瓣减压术。通过去除部分颅骨,降低颅内压,为脑实质的恢复提供空间。该手术的选择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脑梗塞的范围、颅内压水平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儿童由于颅骨尚未完全发育,手术的操作和术后的恢复需要更加精细的考虑;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身体的耐受性和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术前需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是否适合手术。
2.血管再通手术
如动脉取栓术等,对于适合的脑梗塞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在一定窗内的大血管闭塞患者,可通过手术恢复血管再通。但该手术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发病时间、血管闭塞情况、身体的一般状况等。对于有出血倾向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会增加,需要谨慎考虑。
四、日常护理与预防
1.日常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为偏瘫患者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翻身间隔时间一般为2-3小时一次,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皮肤的耐受性不同,儿童皮肤娇嫩,更要注意操作的轻柔;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也需小心护理。在饮食方面,要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要注意进食方式,防止误吸。
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按摩时可采用揉、捏等手法,从肢体远端向近端进行,每次按摩时间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一般每次15-20分钟左右。
2.预防复发
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目标血压为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但对于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可适当调整;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高血脂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等方式控制血脂水平。戒烟限酒,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如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太极拳等适合的运动方式,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身体指标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