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炎和鼻咽癌的区别是什么
鼻咽炎与鼻咽癌在定义与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鼻咽炎分急慢性,急性多由病毒感染等引起,有相应症状及影像学、病理表现,治疗分对症等;鼻咽癌是恶性肿瘤,有特定症状、影像学及病理表现,治疗以放疗为主等,二者发病部位虽都在鼻咽部,但病变组织细胞、性质等不同,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均有区别。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鼻咽炎:是鼻咽部黏膜、黏膜下和淋巴组织的炎症,可分为急性鼻咽炎和慢性鼻咽炎。急性鼻咽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细菌感染可单独发生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慢性鼻咽炎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多因急性鼻咽炎反复发作、鼻腔鼻窦病变等原因所致,发病部位主要局限在鼻咽部黏膜等区域。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部位在鼻咽部的特定组织细胞,与鼻咽炎发病部位虽都在鼻咽部,但具体病变组织细胞及性质完全不同。
二、临床表现差异
鼻咽炎:
急性鼻咽炎:初期可出现鼻咽部干燥、灼热感,随后出现鼻塞、流涕,全身症状可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小儿症状较成人重,可出现高热、惊厥等,一般病程较短,数天至两周左右可逐渐恢复。
慢性鼻咽炎:主要表现为鼻咽部不适感,如异物感、灼热感、干燥感等,常有黏稠分泌物附着于鼻咽部,可引起刺激性咳嗽,清晨起床时可能会咳出少量黏稠痰,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数月至数年。
鼻咽癌:
常见症状:早期可出现涕中带血,多为回吸性涕中带血或擤鼻时涕中带血,时有时无;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鼻塞,肿瘤增大可阻塞后鼻孔引起鼻塞,开始为单侧,后可发展为双侧;耳部症状,肿瘤堵塞咽鼓管咽口可引起耳鸣、耳闷塞感及听力下降等;颈部淋巴结肿大,常为首发症状,多发生在颈深部上群淋巴结,开始为单侧,继之发展为双侧,质硬、活动度差、无痛性进行性增大。
晚期症状:可出现头痛,为单侧持续性偏头痛;脑神经症状,如面部麻木、复视、上睑下垂、视力下降等;远处转移症状,如骨转移可出现骨痛,肺转移可出现咳嗽、咯血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鼻咽癌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女性和男性在发病率上有一定流行病学差异,但临床表现本质上符合鼻咽癌的一般特征,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饮酒等可能增加鼻咽癌发病风险,有鼻咽癌家族病史者患鼻咽癌的风险相对更高。
三、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鉴别
影像学检查:
鼻咽炎:鼻咽部影像学检查多无明显占位性病变,鼻咽部黏膜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厚等表现,但边界多清晰,结构无明显破坏。例如鼻咽部CT检查可见鼻咽部黏膜稍增厚,强化不明显等;鼻咽部MRI检查可见鼻咽部黏膜信号改变,但无明确的肿瘤样占位。
鼻咽癌:鼻咽部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鼻咽部有占位性病变,如鼻咽部CT可见鼻咽部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可侵犯周围组织,如咽旁间隙、翼突等;鼻咽部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力高,更能清晰显示肿瘤的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可见鼻咽部异常信号的肿块,T1加权像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等。
病理学检查:
鼻咽炎:病理检查可见鼻咽部黏膜组织有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黏膜上皮可有增生、鳞状上皮化生等炎性改变,无肿瘤细胞。
鼻咽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鼻咽癌的金标准,可通过鼻咽镜下取活检或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等获取组织,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如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等不同病理类型的癌细胞形态特征,如癌细胞排列成巢状、条索状等,细胞大小不一,核大、深染,有明显的异型性等。不同年龄患者在活检操作时需考虑其配合度等情况,女性患者在活检时心理状态可能有一定特点,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不影响病理学诊断结果,但良好生活方式有助于整体健康,有鼻咽癌病史的患者再次检查时需注意对比既往病理情况等。
四、治疗原则区别
鼻咽炎:
急性鼻咽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多饮水、休息等,若合并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如明确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小儿患者因免疫力相对低,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等情况,必要时进行退热等对症处理,注意保持鼻腔清洁等。
慢性鼻咽炎:主要是去除病因,如治疗鼻腔鼻窦疾病等,局部可使用复方硼砂溶液等含漱,或使用鼻咽部含片等缓解症状,一般不需要全身使用抗生素等,需注意避免长期接触刺激性物质等。
鼻咽癌:
治疗方法:以放射治疗为主,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适用于各期鼻咽癌;对于放疗后残存或复发的病灶可考虑手术治疗;化疗可作为辅助治疗用于放疗前缩小肿瘤体积,或放疗后巩固治疗及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等。不同年龄患者在放疗等治疗中的耐受性不同,小儿患者放疗需更谨慎评估放疗对生长发育等的影响;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更关注治疗对容貌等方面的影响,生活方式在治疗期间需调整为健康方式以配合治疗,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及治疗对基础疾病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