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术后功能康复锻炼方法是什么
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锻炼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后)。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和非负重关节活动度锻炼;中期开展渐进性负重和进一步增加关节活动度锻炼;后期进行全面关节活动度与肌力、平衡及步态训练,各阶段针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调整强度与方式,确保安全有效恢复功能。
一、早期康复锻炼(术后1-2周)
1.肌肉等长收缩锻炼
对于胫腓骨骨折术后早期,患者可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例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患者伸直膝关节,用力绷紧大腿前方的肌肉,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这种锻炼可以促进肌肉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因为骨折后长时间制动容易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等长收缩能在不引起骨折端移位的情况下维持肌肉的张力和力量。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适当进行,以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端不稳定;对于老年患者,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当调整锻炼强度,避免因肌肉力量较弱而无法达到锻炼效果或因过度锻炼引起不适。
同时,还可以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等长收缩。患者用力将脚尖向上勾起(背伸),然后再用力将脚尖向下伸展(跖屈),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踝关节的活动有助于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这对于所有年龄段的患者都很重要,尤其是老年患者和长期卧床的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更高。
2.关节活动度锻炼(非负重)
在骨折固定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小范围关节活动度锻炼。膝关节可以在伸直位和轻度屈曲位之间进行小幅度的摆动,每次摆动幅度不宜过大,以不引起骨折部位明显疼痛为准,每天可进行2-3次,每次5-10分钟。踝关节可以进行内外翻的小范围活动,同样要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这些非负重的关节活动度锻炼有助于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功能,为后期的负重活动做准备。儿童患者在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时,要更加轻柔,因为儿童的骨骼和关节相对娇嫩;老年患者则要根据关节的退化情况和骨折愈合情况谨慎调整活动范围,避免过度活动导致损伤。
二、中期康复锻炼(术后2-6周)
1.渐进性负重锻炼
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逐步开始渐进性负重锻炼。一般可以先从部分负重开始,例如使用双拐,让患肢部分重量落在地面上。开始时可以先站1-2分钟,每天逐渐增加站立的时间和负重的重量,但要以骨折部位没有明显疼痛和不适为前提。这种渐进性负重锻炼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下肢的负重功能,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骨痂生长。对于年轻患者,骨折愈合能力较强,可以适当加快负重的进展速度;而老年患者由于骨折愈合相对较慢,需要更加缓慢地增加负重程度,密切观察骨折部位的反应。
在进行渐进性负重锻炼时,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防止摔倒。可以在有专人陪护的情况下进行锻炼,确保安全。
2.关节活动度的进一步增加
继续增加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可以在支具或石膏的保护下,逐步增加屈曲角度,但每次增加的角度不宜超过5-10度,并且要在无痛范围内进行。例如,从初始的30度屈曲逐渐增加到40度、50度等。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活动度也可以进一步增加,通过主动或辅助的方式增加活动范围。对于儿童患者,在增加关节活动度时要特别注意力度,避免损伤儿童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关节结构;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到关节的退行性变,在增加活动度时更加谨慎,防止因关节退变导致活动度增加过程中出现损伤。
三、后期康复锻炼(术后6周以后)
1.全面的关节活动度和肌力锻炼
当骨折愈合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进行全面的关节活动度和肌力锻炼。膝关节可以进行主动的屈伸锻炼,逐渐增加到正常的活动范围,例如尽量达到90度以上的屈曲等。同时,加强下肢肌肉的力量锻炼,除了继续进行股四头肌和踝关节周围肌肉的锻炼外,还可以进行腿部的抗阻锻炼,比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腿部的伸展和屈曲抗阻练习。患者可以手持弹力带,进行腿部伸直对抗弹力带阻力以及腿部屈曲对抗弹力带阻力的练习,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这种全面的肌力锻炼有助于恢复下肢的正常运动功能,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恢复行走和日常活动能力。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肌力锻炼的强度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年轻患者可以适当增加阻力和锻炼强度,老年患者则要选择合适的阻力水平,以保证锻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进行全面锻炼时,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避免错误的动作模式导致关节损伤。可以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锻炼,确保锻炼效果和安全性。
2.平衡和步态训练
当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和肌力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平衡训练可以在平地、台阶等不同环境下进行,通过单腿站立、平衡垫上站立等方式来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步态训练则是模拟正常的行走步态,从缓慢行走开始,逐渐增加行走速度和距离。在平衡和步态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身体姿势和行走的协调性,确保患者能够逐步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对于儿童患者,在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时,要考虑到儿童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的发展特点,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辅助;老年患者由于平衡能力可能相对较差,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更加小心,必要时可以使用助行器等辅助器具来保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