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侧扁桃体肿大疼痛怎么回事
一侧扁桃体肿大疼痛的常见原因包括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扁桃体周围脓肿、扁桃体良恶性肿瘤;相关检查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原体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治疗原则因病因不同而异,如急性扁桃体炎一般治疗、抗感染治疗,扁桃体周围脓肿脓肿形成前按急性扁桃体炎处理、形成后穿刺抽脓或切开排脓,扁桃体良恶性肿瘤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要密切观察病情、谨慎选抗生素,老年人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注意药物影响,妊娠期女性治疗谨慎、优先保守治疗且遵医嘱用药。
1.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多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发病前可能有受凉、劳累等诱因,儿童及青少年较为常见。病原体侵入扁桃体后,引发扁桃体的急性炎症反应,导致一侧扁桃体肿大、疼痛,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咽喉部异物感等症状。例如,相关研究表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急性扁桃体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在临床中占比较高。
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患者平时可能有咽干、咽痒、异物感等慢性扁桃体炎的表现,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劳累、受凉等情况,可导致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出现一侧扁桃体肿大疼痛,疼痛程度可能较慢性期加重,还可能伴有低热等全身症状。
2.扁桃体周围脓肿
多继发于急性扁桃体炎,尤其多见于扁桃体隐窝,特别是上隐窝的炎症。病原体感染导致扁桃体实质内的炎症进一步发展,引起扁桃体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形成脓肿。初期表现为一侧扁桃体明显肿大、疼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向同侧耳部放射,吞咽困难加重,患者张口受限,全身可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研究显示,扁桃体周围脓肿多发生于青壮年,常由急性扁桃体炎未得到有效控制发展而来。
3.扁桃体良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如扁桃体乳头状瘤等,多为局部的良性新生物生长,可导致一侧扁桃体肿大,一般早期疼痛不明显,但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出现咽部异物感、疼痛等症状。
恶性肿瘤:如扁桃体癌等,早期可能表现为一侧扁桃体肿大、质硬,疼痛逐渐加重,可伴有咽部不适、吞咽困难、痰中带血等症状,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相关检查与诊断
1.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咽部,观察一侧扁桃体的大小、形态、颜色,有无充血、肿胀、化脓等情况,同时触诊颈部淋巴结,了解有无淋巴结肿大等。例如,急性扁桃体炎时可见扁桃体充血、肿胀,表面可有脓性分泌物;扁桃体周围脓肿时,可见扁桃体被推向前下方,周围组织红肿。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扁桃体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常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时也有类似表现;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血常规同样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病原体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咽拭子培养,以明确病原体类型,如怀疑为链球菌感染,可通过咽拭子培养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对于扁桃体周围脓肿等情况,超声检查可帮助判断脓肿的位置、大小等。
CT或MRI检查:当怀疑扁桃体良恶性肿瘤时,CT或MRI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大小、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1.急性扁桃体炎
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质饮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复方硼砂溶液等漱口。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链球菌感染常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等。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扁桃体炎,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
2.扁桃体周围脓肿
脓肿形成前:按急性扁桃体炎处理,选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
脓肿形成后:多需行脓肿穿刺抽脓或切开排脓,以缓解症状。
3.扁桃体良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多采用手术切除治疗,如扁桃体乳头状瘤可行扁桃体切除术等。
恶性肿瘤:多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综合制定。
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
儿童一侧扁桃体肿大疼痛时,需特别注意。儿童抵抗力相对较弱,急性扁桃体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如果儿童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治疗时,抗生素的选用需谨慎,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合理选择,同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2.老年人
老年人一侧扁桃体肿大疼痛时,要考虑多种因素。老年人机体抵抗力下降,可能多种疾病并存。对于扁桃体炎等情况,治疗时需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如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如果怀疑有扁桃体肿瘤等情况,要及时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诊断,因为老年人扁桃体肿瘤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一侧扁桃体肿大疼痛时,治疗需格外谨慎。一般来说,应优先考虑非药物的保守治疗方法,如休息、多饮水、局部漱口等。如果需要使用药物,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需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因为妊娠期用药不当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要充分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权衡治疗的益处和可能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