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骨折的治疗
股骨骨折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非手术治疗有牵引治疗(依年龄调整重量方式,防并发症)和外固定支架固定(用于开放性等,防松动);手术治疗有钢板螺钉内固定(依骨折类型选,儿童需考虑生长影响,成人控基础病)和髓内钉内固定(股骨干骨折常用,依年龄选型号,术后控基础病康复);康复治疗分早期(骨折固定后肌肉等长收缩,依年龄轻柔或增强度)、中期(2-3周后增关节活动度,依年龄调整,控姿势和基础病)、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后力量平衡训练,依年龄恢复功能,防过度劳累和受伤及关注基础病)。
一、非手术治疗
1.牵引治疗
对于一些稳定性骨折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牵引治疗。如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可采用垂直悬吊皮肤牵引,利用体重作为反牵引力,通过牵引装置使骨折端复位并维持对位。成人的股骨骨折也可采用骨牵引,如股骨髁上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通过牵引来恢复骨折的长度和对线,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牵引治疗需要密切观察牵引的重量、骨折端的对位对线情况等,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固定,期间要注意预防牵引相关并发症,如皮肤压疮、牵引针道感染等。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牵引的重量和方式有所不同。儿童骨骼韧性较好,牵引重量相对较轻;成人则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调整牵引重量。生活方式方面,牵引期间患者需要卧床,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体位,避免牵引重量不足或过大影响骨折复位。有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在牵引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外固定支架固定
对于开放性股骨骨折或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可先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外固定支架通过体外的金属支架固定骨折端,能够稳定骨折,同时便于观察和处理伤口。它可以在不直接暴露骨折端的情况下维持骨折的对位,为后续的软组织修复创造条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外固定支架的稳定性,防止松动等情况发生。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外固定支架的选择和固定方式要考虑到骨骼的生长发育情况(儿童)或身体的一般状况(成人)。生活方式上,患者在佩戴外固定支架期间要注意避免受伤部位受到过度活动,有病史的患者要关注基础疾病对骨折愈合及外固定支架使用的影响。
二、手术治疗
1.钢板螺钉内固定
是治疗股骨骨折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适用于大多数闭合性股骨骨折且软组织条件较好的患者。通过切开皮肤,暴露骨折端,利用钢板和螺钉将骨折端固定在一起,恢复骨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同类型的股骨骨折,如股骨颈骨折、股骨干骨折等,钢板螺钉的选择和固定方式有所不同。对于股骨颈骨折,可能需要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等方式。在儿童患者中,由于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钢板螺钉的选择要考虑到对骨骼生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生长干扰较小的固定方式。成人患者则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等选择合适长度和型号的钢板螺钉。生活方式方面,术后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康复锻炼,但要避免过早负重导致内固定失败。有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以促进骨折愈合和减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髓内钉内固定
包括交锁髓内钉等。对于股骨干骨折等情况应用较为广泛。髓内钉通过骨髓腔插入,从骨折两端固定骨折端,具有生物力学性能好、创伤小等优点。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髓内钉的选择要考虑到骨骼的直径等因素。儿童患者使用髓内钉时要选择适合儿童骨骼特点的型号,避免影响骨骼的生长。成人患者根据股骨干的粗细等选择合适的髓内钉。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精确操作,确保髓内钉的位置合适。术后康复同样重要,患者需要按照康复计划进行功能锻炼,有病史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要注意控制血压,维持稳定的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愈合。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
骨折固定后就应开始早期康复。对于下肢骨折,早期康复包括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等的收缩舒张练习,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轻柔的肌肉活动,避免过度用力影响骨折愈合。成人患者可以逐步增加肌肉收缩的强度和频率。生活方式上,早期康复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不活动导致的肌肉废用性萎缩等问题,有病史的患者要根据自身基础疾病情况调整康复的强度和方式。
2.中期康复
一般在骨折后2-3周开始,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练习。对于股骨骨折患者,可进行膝关节、髋关节的屈伸等活动度训练。儿童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训练要更加轻柔,遵循儿童骨骼肌肉的发育特点。成人患者可以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同时结合部分负重练习,但要注意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生活方式方面,患者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不良姿势影响康复效果,有病史的患者要关注康复过程中基础疾病是否有波动,并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康复方案。
3.后期康复
骨折基本愈合后,要加强患肢的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等。通过使用沙袋等进行下肢力量训练,逐步恢复患肢的负重能力和行走能力。儿童患者在后期康复中要注重功能的全面恢复,同时要考虑到骨骼的生长发育对运动能力的影响,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难度。成人患者可以进行步态训练等,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生活方式上,患者要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再次受伤,有病史的患者要持续关注基础疾病对康复后生活的影响,定期进行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