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偏瘫治疗的方法
脑溢血偏瘫的康复包括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辅助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方面。康复训练有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分成年和儿童不同方式)、平衡与步行训练(分成年和儿童不同方式);物理治疗包括针灸(专业医师操作,不同年龄有差异)、经颅磁刺激(成年和儿童应用有别)、功能性电刺激(成年和儿童调整参数不同);药物治疗辅助有神经营养药物(成年和儿童使用有差异)、改善脑循环药物(成年和儿童使用需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有自我照顾能力训练(分成年和儿童不同训练内容)和家居环境改造(分成年和儿童不同改造重点)。
一、康复训练
1.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早期可在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被动活动患者的偏瘫肢体,如屈伸膝关节、肘关节等,维持关节正常活动范围,预防关节挛缩和僵硬,一般每天可进行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1015次,这有助于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为后续运动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对于成年患者,随着病情稳定,可逐步开展主动运动训练,从简单的肢体抬起、移动等动作开始,比如让患者尝试自己抬手、抬腿,对于有一定基础的成年患者,还可进行坐站转移训练等,帮助恢复肢体运动功能。而儿童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循序渐进,以游戏化等儿童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比如用色彩鲜艳的玩具引导儿童进行肢体活动,激发其训练积极性。
2.平衡与步行训练:成年患者在肢体运动功能有一定恢复基础后,可进行平衡训练,如站立位平衡训练,从静态站立逐步过渡到动态站立,可借助平衡板等辅助工具,一般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当平衡能力有所改善后,可开展步行训练,包括扶持步行、拄拐步行等,训练患者的步行姿势和协调能力。儿童患者的平衡与步行训练需结合其生长发育特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比如在平坦且安全的环境中,由家长或康复治疗师辅助进行简单的平衡和步行引导训练,注重培养儿童的运动协调性和空间感知能力。
二、物理治疗
1.针灸: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对脑溢血偏瘫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例如,针刺上肢的肩髃、曲池、手三里等穴位,下肢的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能够起到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但针灸治疗需由专业的针灸医师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取穴,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针灸的穴位选择和刺激强度等会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进行针灸时要更加谨慎,选择合适的刺激方法和强度,以确保安全有效。
2.经颅磁刺激: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对于脑溢血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帮助。它可以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促进神经可塑性的形成。对于成年患者,可根据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一般每周进行数次治疗,每次治疗时间根据设备和患者情况而定。儿童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经颅磁刺激的应用需要更加严格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谨慎开展。
3.功能性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可以通过电极刺激瘫痪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从而达到训练肌肉、预防肌肉萎缩的目的。例如,对偏瘫患者的下肢肌肉进行功能性电刺激,模拟正常的运动模式,帮助患者进行下肢的运动训练。成年患者在使用功能性电刺激时,要根据肌肉的具体情况调整刺激参数,儿童患者则需要根据其身体发育特点和病情,由专业人员调整合适的刺激强度和频率,确保治疗安全且有效。
三、药物治疗辅助
1.神经营养药物:常用的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可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和修复,对于脑溢血后受损神经的恢复有一定作用。成年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儿童患者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时需更加谨慎,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2.改善脑循环药物:像银杏叶制剂等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可以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脑溢血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成年患者在使用这类药物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儿童患者使用改善脑循环药物需严格评估其必要性和安全性,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选择和使用。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自我照顾能力训练:包括进食训练,指导患者如何用偏瘫侧手握住餐具、将食物送入口中等;穿衣训练,教导患者如何穿脱偏瘫侧的衣服,如先穿患侧再穿健侧等;洗漱训练,如如何用患侧手进行洗脸、刷牙等动作,通过这些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于成年患者,可根据其实际情况逐步进行训练,而儿童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要结合家长的协助和引导,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从简单的自我照顾动作开始逐步培养,比如帮助低龄儿童学习自己用健侧手进行简单的进食辅助等,随着年龄增长和病情恢复逐步提高自理能力。
2.家居环境改造:为脑溢血偏瘫患者营造一个便于康复的家居环境也很重要。比如在卫生间安装扶手,方便患者如厕和洗漱时借力;将常用物品放置在患者容易获取的位置,减少其取物时的困难。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家居环境改造的重点和细节有所不同,成年患者的家居环境改造要考虑其运动功能恢复的阶段性需求,儿童患者的家居环境改造则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安全和康复便利性,例如选择合适高度的家具等,确保儿童在康复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