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什么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疾患,因腰椎间盘退变等外力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发病原因,表现为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等,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卧床、牵引、物理治疗)和手术(非手术无效等情况)。
一、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发病原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发生退变,髓核的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在受到外力时更容易突出。例如,30-50岁的人群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发年龄段,这与该阶段人体腰椎间盘退变较为明显相关。
2.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劳动强度较大、腰部活动较多等因素有关。男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腰部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大,长期的腰部劳损等情况更容易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3.生活方式因素
久坐:长时间保持坐姿,尤其是不正确的坐姿,会使腰椎间盘承受较大的压力,导致椎间盘内压力增高,容易引起椎间盘退变和突出。例如,长时间坐在办公室的人群,由于缺乏腰部活动,腰椎间盘长期处于受压状态,增加了患病风险。
腰部外伤:急性腰部外伤可能会使原本就有退变的椎间盘进一步损伤,导致髓核突出。比如,腰部受到撞击、摔倒等外伤时,容易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缺乏锻炼: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使腰部肌肉力量减弱,对腰椎的保护作用降低,容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例如,长期不运动的人,腰部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在受到轻微外力时就可能引发椎间盘问题。
4.病史因素: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病的风险较高。此外,一些患有其他腰部疾病(如腰椎椎管狭窄等)的患者,也更容易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临床表现
1.腰部疼痛:多数患者有腰部疼痛史,疼痛可局限于腰部,也可向下肢放射。疼痛的性质可为刺痛、隐痛或酸痛等。疼痛往往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2.下肢放射痛:一侧下肢坐骨神经区域放射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疼痛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至足部放射,在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例如,患者在咳嗽时,由于腹压瞬间升高,会导致下肢放射痛明显加重。
3.麻木感:下肢麻木多与疼痛伴发,部分患者可仅有麻木感而无疼痛症状。麻木区域与神经受压区域相关,如腰4-5椎间盘突出,常累及腰5神经根支配区域,可出现小腿外侧及足背内侧麻木。
4.肌肉力量减弱:病情较重时,可出现下肢肌肉力量减弱,如足下垂、行走困难等。例如,患者可能会出现提踵无力、不能伸足等情况,这是由于神经受压导致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力量下降所致。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正常人神经根有4mm的滑动度,下肢抬高到60°-70°始感腘窝不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受压或粘连使滑动度减少或消失,抬高在60°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加强试验: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再被动背屈患肢踝关节以牵拉坐骨神经,如又出现放射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显示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椎间隙变窄等情况,部分患者可出现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退变表现,但X线检查不能直接反映椎间盘突出的情况。
CT检查:能较好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的情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全面地观察腰椎间盘是否病变,能清晰地显示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脊髓受压的情况,以及神经根周围的情况等,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五、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急性期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一般卧床3-4周。卧床休息可以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缓解对神经根的刺激,促进炎症消退。对于年龄较大或体质较弱的患者,卧床休息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差,通过卧床休息可以更好地减轻腰部负担。
牵引治疗:采用牵引装置对腰部进行牵引,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牵引重量和牵引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牵引重量不宜过大,牵引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引起不适。
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物理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但要注意控制物理治疗的强度和时间,避免对皮肤等造成损伤。
2.手术治疗
对于经过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反复发作,有明显神经受压表现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和微创手术等。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症状。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等),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权衡手术的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