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耳聋怎么回事要怎么办
神经性耳聋是指内耳听觉神经、大脑听觉中枢病变致听力减退等的病症,常见原因有年龄、噪声、耳部疾病、遗传、全身性疾病等,临床表现有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诊断靠听力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药物、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等方法,预防需避免噪声、控制基础病、注意耳部卫生、避免耳毒性药物、遗传咨询等。
一、神经性耳聋的定义
神经性耳聋是指内耳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而引起听力减退,甚至听力消失的一种病证,常常伴有耳鸣。
二、神经性耳聋的常见原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内耳听觉器官会发生退行性改变,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30%出现神经性耳聋。老年人的听觉系统结构和功能逐渐衰退,内耳毛细胞数量减少、耳蜗基底膜增厚等,导致听力下降。
2.噪声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如工厂车间、长时间佩戴高分贝耳机等,噪声会损伤内耳的毛细胞和听觉神经。长期暴露在85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神经性耳聋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3.耳部疾病:某些耳部疾病可引发神经性耳聋,如梅尼埃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反复发作可导致内耳毛细胞和神经纤维受损;病毒性迷路炎多由病毒感染累及内耳,引起内耳炎症,损伤听觉相关结构。
4.遗传因素:部分神经性耳聋具有遗传倾向,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性遗传等。一些基因突变可导致内耳发育异常或听觉相关蛋白功能缺陷,从而引发神经性耳聋,在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中,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
5.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发神经性耳聋,如高血压,高血压可导致内耳血管痉挛、供血不足,影响内耳的正常功能;糖尿病可引起内耳微血管病变、神经纤维变性等,进而导致听力下降。
三、神经性耳聋的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多为单侧或双侧渐进性听力减退,可表现为对声音的敏感度降低,听不清他人说话内容等。在高频听力损失时,可能对鸟叫声、电话铃声等高频声音的感知明显下降。
2.耳鸣:较为常见,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的嗡嗡声、蝉鸣声等。耳鸣的声音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的耳鸣可能会影响其睡眠和情绪。
3.眩晕: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眩晕症状,如梅尼埃病引起的神经性耳聋常伴有发作性眩晕,患者会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症状。
四、神经性耳聋的诊断方法
1.听力检查
纯音测听:通过测试不同频率的纯音听阈,了解患者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是诊断神经性耳聋的基本检查方法。可确定患者是轻度、中度、重度还是极重度听力损失,以及听力损失是高频为主还是低频为主等情况。
听性脑干反应(ABR):利用声波刺激诱发脑干电反应,通过记录电位波形来评估听神经及脑干听觉通路的功能。对于婴幼儿、不能配合纯音测听的患者等,ABR是重要的听力评估手段,可检测出亚临床型的神经性耳聋。
2.影像学检查
颞骨CT:可观察颞骨结构,如外耳道、中耳、内耳骨迷路等是否存在病变,如先天性内耳畸形、听神经瘤等可通过颞骨CT发现异常结构。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内听道及脑干听觉通路的情况,对于诊断听神经瘤、内耳病变等有重要价值。可发现内听道内是否有肿瘤生长,以及内耳组织是否存在异常信号等。
五、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对于一些突发性神经性耳聋等情况,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有助于改善听力。常用药物如泼尼松等,但具体使用需在医生评估后进行。
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可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为内耳组织提供更多的氧和营养物质,可能对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有一定帮助。
2.其他治疗方法
助听器:适用于中度及以上听力损失的患者。通过放大声音,帮助患者听取外界声音。根据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和生活需求,可选择不同类型的助听器,如耳背式、耳道式等。
人工耳蜗植入:对于极重度神经性耳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人工耳蜗能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使患者恢复听力。一般适用于年龄在12个月以上,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经过助听器验配无效或效果不佳的患者等,但具体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估。
六、神经性耳聋的预防措施
1.避免噪声暴露:在工作或生活中尽量远离高强度噪声环境,如必须处于噪声环境中,应佩戴防护耳塞或耳罩等防护用具。例如在工厂工作时,要按照规定佩戴好防护耳塞;长期使用耳机听音乐时,应控制音量和使用时间,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分贝环境下。
2.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和控制病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减少对内耳血管和神经的损害风险。如高血压患者要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保持血压稳定;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合理饮食和运动。
3.注意耳部卫生:保持耳部清洁,避免频繁挖耳,防止损伤外耳道和鼓膜。如果发生耳部感染等疾病,要及时就医治疗,避免感染蔓延至内耳引发神经性耳聋。例如发现耳朵有分泌物、疼痛等不适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
4.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某些药物具有耳毒性,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使用这些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疗程,避免不必要的耳毒性药物使用。在使用可能有耳毒性的药物前,应向医生咨询相关风险。
5.遗传咨询: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准备生育时可进行遗传咨询,了解遗传性神经性耳聋的遗传方式和风险,采取相应的产前诊断等措施,降低遗传性神经性耳聋患儿的出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