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方法及康复预防。非手术有卧床休息(依个体调整)、牵引(据情况调重量时间)、物理治疗(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注意不同人群禁忌)、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和肌肉松弛剂有使用差异);手术有传统开放(全椎板、半椎板切除)和微创(经皮椎间孔镜),需考虑患者情况;康复锻炼包括腰背肌和柔韧性训练(不同年龄注意事项),生活方式要纠正姿势、避免腰部外伤。
一、非手术治疗方法
1.卧床休息:
对于初次发作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卧床休息是重要的基础治疗。一般需严格卧床3-4周,之后可佩戴腰围逐步起床活动。卧床时可以减轻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疼痛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卧床休息的时长和恢复活动的节奏需根据个体恢复情况调整,例如年轻患者恢复相对较快,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卧床观察;对于有长期伏案工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卧床休息后恢复活动时需注意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再次劳累。
孕妇患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卧床休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孕妇身体状况特殊,要确保休息方式不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牵引治疗:
牵引可采用骨盆牵引等方式,通过牵拉椎间隙,扩大椎间孔,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一般牵引重量根据患者体重等情况调整,牵引时间每次30-60分钟,每天1-2次。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弱的患者,牵引重量和时间需适当减少,避免因牵引过度导致不适;对于有骨质疏松等病史的患者,牵引时要密切关注骨骼情况,防止牵引过程中出现骨折等意外。
3.物理治疗
热敷:通过热传递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可使用热毛巾、热水袋等进行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不同年龄患者对温度的耐受有所不同,儿童皮肤娇嫩,热敷温度要更低;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迟钝,需注意避免烫伤。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热敷时要格外注意皮肤状况,因为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神经病变,对温度感知不敏感,更易烫伤。
超短波治疗:利用超短波电场作用于人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治疗参数需根据患者病情调整,一般每次治疗15-20分钟。对于儿童患者,超短波治疗要严格控制剂量,避免对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有心脏起搏器等植入物的患者禁用超短波治疗,以防影响起搏器功能。
红外线治疗:红外线可穿透组织深层,起到消炎、止痛、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照射距离一般保持在30-50厘米,每次照射20-30分钟。对于皮肤有破损、感染等情况的患者不宜进行红外线治疗;妊娠期女性腹部慎用红外线治疗,避免对胎儿可能产生的影响。
4.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患者的使用差异,儿童一般不首选非甾体抗炎药,老年患者使用时需关注胃肠道和肾功能情况,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使用此类药物可能加重病情,需谨慎。
肌肉松弛剂:例如氯唑沙宗等,可缓解肌肉痉挛,但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要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二、手术治疗方法
1.传统开放手术
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适用于病情较重、保守治疗无效且有明显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手术需要切开椎板,直接摘除突出的髓核。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要注意术后的营养支持和康复锻炼指导,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对手术耐受性的影响,如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需在术前充分评估和准备。
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相较于全椎板切除手术,对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小。但手术操作仍需精细,对于年轻患者且脊柱稳定性较好的情况可优先考虑,但也需根据具体病情决定。对于有脊柱侧弯等病史的患者,手术时要综合考虑脊柱的整体情况,制定更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2.微创手术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通过特殊的内镜设备到达椎间盘突出部位进行髓核摘除。对于儿童患者一般不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因为儿童脊柱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可能对脊柱生长产生未知影响;对于肥胖患者,由于椎间孔镜手术需要良好的操作视野,肥胖可能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需在术前充分评估。
三、康复治疗与预防
1.康复锻炼
腰背肌锻炼:例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动作。五点支撑法是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几秒后缓慢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5组。小飞燕是患者俯卧位,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离开床面,坚持几秒后放松,每组10-15次,每天3-5组。不同年龄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注意动作幅度和强度,儿童进行腰背肌锻炼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用力影响脊柱发育;老年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防止因锻炼不当导致腰部损伤加重。
柔韧性训练:包括腰部的伸展、旋转等训练,可增加腰部的柔韧性,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对于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柔韧性训练要避免过于剧烈的扭转动作,防止骨折等情况发生。
2.生活方式调整
姿势纠正: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睡姿。坐姿时应保持腰部挺直,膝关节与髋关节保持90度,座位高度要合适,使双脚能平放在地面;站姿时要收腹挺胸,双肩后展;睡姿可选择仰卧位时在膝盖下方垫一个薄枕,侧卧位时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上。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要定时起身活动,做一些简单的腰部伸展动作;孕妇在孕期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随着腹部增大可使用孕妇枕等辅助器具保持良好睡姿和坐姿,减轻腰部压力。
避免腰部外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保护腰部,避免腰部受到突然的扭转、撞击等外伤。例如搬运重物时要采用正确的姿势,先蹲下,用腿部力量抬起重物,而不是直接弯腰搬运;进行体育活动时要做好热身和防护措施,防止腰部受伤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