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婴儿怎么会得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致全身性炎症反应,途径有产前、产时、产后感染,高危因素包括早产儿等,临床表现有一般和特殊表现,诊断靠临床表现评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抗感染和支持治疗,预防需孕期保健、分娩中无菌操作及新生儿护理。
一、新生儿败血症的定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病原体通常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以细菌最为常见。
二、新生儿得败血症的途径
(一)产前感染
1.宫内感染:母亲在孕期有感染,如细菌、病毒等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例如,母亲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细菌可通过血行感染胎儿;孕妇有风疹、巨细胞病毒等感染时,也可能导致胎儿在宫内感染败血症。这与孕妇的生活卫生习惯、基础健康状况等有关,若孕妇孕期未注意个人卫生,或本身有慢性感染性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就增加了胎儿宫内感染的风险。
(二)产时感染
1.分娩过程中感染:分娩过程中,如果胎膜早破时间过长,阴道内的细菌可上行感染胎儿;或者分娩时消毒不严格等,病原体可通过胎儿破损的皮肤、黏膜、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血液循环。比如,产程延长时,胎儿暴露于受污染的产道环境时间增加,感染机会增大,这与产程管理是否规范、分娩时的医疗操作是否符合无菌要求等因素相关。
(三)产后感染
1.皮肤、黏膜损伤感染:新生儿皮肤薄嫩、屏障功能差,若皮肤有破损,如脐带残端未护理好发生感染,细菌可从破损处进入血液循环;口腔黏膜损伤等也可能成为感染入口。这与新生儿的护理情况密切相关,如脐带护理不当,经常被尿液、粪便污染等,就容易引发脐带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
2.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蔓延:新生儿呼吸道或消化道发生感染时,病原体可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引起败血症。例如,新生儿肺炎时,细菌可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新生儿腹泻时,肠道内的细菌可能侵入血液。这与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有关,其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防御机制较弱,感染容易扩散。
三、新生儿患败血症的高危因素
(一)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更弱,容易受到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例如,早产儿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和吞噬功能较弱,杀菌能力不足,对细菌的清除能力差,所以更容易发生败血症。
(二)母亲孕期有感染史
如母亲在孕期有绒毛膜羊膜炎等感染情况,会增加胎儿宫内感染的概率,从而使新生儿患败血症的风险升高。母亲孕期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病原体容易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
(三)有侵入性操作史
新生儿接受过气管插管、脐血管插管、留置导尿管等侵入性操作时,皮肤黏膜的完整性被破坏,为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提供了途径,增加了败血症的发生风险。例如,脐血管插管操作过程中,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就容易导致细菌侵入。
(四)皮肤、黏膜破损
新生儿皮肤黏膜破损后,如尿布疹未及时处理导致皮肤破溃、口腔黏膜损伤等,病原体容易侵入,进而引发败血症。这与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密切相关,若护理不当,皮肤黏膜破损后未得到及时处理,就为感染创造了条件。
四、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新生儿可能出现反应差、嗜睡、拒奶、体温不升或体温波动、体重不增等非特异性症状。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感染后很难像成人那样出现典型的高热等表现,而是以这些较为隐匿的非特异性症状为主。
(二)特殊表现
1.黄疸:可表现为生理性黄疸加重或消退延迟,这是因为病原体感染后影响了肝细胞的功能,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例如,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功能障碍,从而出现黄疸加重或持续不退的情况。
2.出血倾向:部分患儿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这是由于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可影响凝血因子的功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引起出血表现。
3.休克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出现皮肤苍白、花纹、四肢厥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提示病情危急,需要紧急处理。这是因为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引起微循环障碍,进而出现休克相关症状。
五、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评估
根据新生儿出现的非特异性症状以及特殊表现,如反应差、拒奶、黄疸、出血倾向等,初步怀疑败血症。但仅依靠临床表现不能确诊,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进一步明确。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通过采集血液进行细菌或真菌培养,若能培养出致病菌则可确诊。但血液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且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所以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CRP)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升高,这些指标可提示感染的存在,但不能确诊败血症。例如,白细胞计数<5×10?/L或出生3天内白细胞计数>25×10?/L等情况可能与败血症相关,但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3.降钙素原(PCT)检测:PCT在细菌感染时明显升高,病毒感染时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所以PCT检测有助于鉴别感染的类型,辅助诊断败血症。
六、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原则
(一)抗感染治疗
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之前,可根据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一旦获得药敏结果则调整抗生素使用。例如,对于革兰阳性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等;对于革兰阴性菌感染,可选用头孢噻肟等。
(二)支持治疗
1.保暖:维持新生儿体温稳定,将新生儿置于合适的暖箱中,保持体温在36.5-37.5℃之间,因为体温不稳定会影响新生儿的代谢和各器官功能。
2.供氧:若有呼吸困难等情况,给予吸氧支持,保证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以维持各器官的氧供。
3.维持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根据新生儿的血气分析结果和电解质情况,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保证内环境稳定。
4.营养支持:保证新生儿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摄入,可通过静脉营养或鼻饲等方式提供营养,满足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七、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
(一)孕期保健
1.孕妇要注意孕期卫生,避免发生感染,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感染性疾病。例如,孕妇要保持外阴清洁,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风险。
2.对于有胎膜早破等情况的孕妇,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预防胎儿宫内感染。
(二)分娩过程中的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助产人员要规范接生操作,减少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的感染机会。例如,在断脐时要严格消毒,避免产道细菌感染新生儿。
(三)新生儿护理
1.加强新生儿皮肤、黏膜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脐带残端要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消毒。例如,每天用碘伏消毒脐带残端2-3次,观察脐带残端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注意保持新生儿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清洁,避免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例如,喂奶后要轻拍新生儿背部,防止吐奶引起吸入性肺炎;保持新生儿口腔清洁,避免口腔感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