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在中医典籍中被称为“烂喉痧”或“丹痧”,因其典型症状包括咽喉红肿溃烂、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而得名。现代医学中,猩红热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好发于2-10岁儿童,冬春季为高发季节。
该病起病急骤,患者常突发高热、咽峡炎(咽痛、吞咽困难),随后1-2天内出现全身性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按压褪色,面部潮红但口周苍白(“口周苍白圈”),皮肤褶皱处可见密集红疹(“帕氏线”)。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中耳炎、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严重威胁健康。
预防猩红热需注意隔离患者、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治疗以抗生素(如青霉素)为主,早期用药可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风险。若出现发热、皮疹、咽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