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在儿科较为常见,主要由感染引发,常导致患儿出现腹痛等不适症状。
肠道的淋巴循环丰富,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细菌(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通过肠道淋巴系统累及肠系膜淋巴结,引起淋巴结充血、水肿、增生等炎性改变。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肠道屏障功能较弱,病原体更容易侵入,这使得该病在儿童群体中高发。
临床上,患者多以急性发作的脐周或右下腹疼痛为主要表现,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痉挛性疼痛,部分患儿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疼痛可随炎症消退而缓解。由于症状与急性阑尾炎相似,易造成误诊。
诊断时,除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外,还需借助超声检查观察肠系膜淋巴结大小、形态,血常规判断感染类型(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等。治疗上,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病毒感染所致者多可自愈,通过休息、补液等缓解症状;细菌感染则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等敏感抗生素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如果反复发作,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和患儿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