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表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致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引发下肢缺血,症状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肤色泽和温度改变、溃疡和坏疽,体征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营养障碍表现,不同人群临床表现有差异,老年、男性及有基础疾病者表现不同,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症状方面:
间歇性跛行:这是早期常见的症状,多发生在行走一定距离后,下肢出现疼痛、酸胀、乏力等不适,休息后可缓解,再次行走相同距离又会出现症状。例如,患者行走几百米后就出现小腿肌肉的酸痛,需要停下休息,这与下肢动脉狭窄导致肌肉供血不足有关,不同患者间歇性跛行的行走距离存在差异,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静息痛:病情进一步发展,在休息时也会出现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疼痛程度较为剧烈,患者常被迫采取坐位或下垂患肢以缓解疼痛,这是因为下肢缺血严重,即使在休息状态下组织仍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神经受到刺激引发疼痛。
皮肤色泽和温度改变:患肢皮肤颜色苍白或发绀,皮肤温度降低,触摸患肢远端会感觉皮温明显低于健侧,这是由于动脉供血不足,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导致。
溃疡和坏疽:病情严重时,下肢可出现溃疡或坏疽。溃疡常发生在足部或小腿部位,坏疽则根据范围分为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多见于缺血程度较轻、速度较慢的情况,坏疽部位干燥、发黑;湿性坏疽则常见于缺血严重且合并感染的情况,局部红肿、疼痛明显,有脓性分泌物。
体征方面:
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下肢动脉的搏动,如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等搏动会减弱或消失,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体征之一,通过触摸这些动脉的搏动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病情。
皮肤营养障碍表现:长期缺血可导致皮肤干燥、脱屑、毛发稀疏或脱落、趾甲增厚变形等皮肤营养障碍表现,这是因为缺血影响了皮肤的正常代谢和营养供应。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表现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老年人群由于血管老化,病情进展可能相对隐匿;男性由于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患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风险增加,且病情可能进展更快,临床表现可能更典型且严重。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代偿能力下降,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可能不典型,更需密切观察;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时,溃疡和坏疽的发生风险更高,且感染不易控制,需要特别注意足部护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