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穿刺的部位
气胸穿刺常用部位为锁骨中线第2肋间(气体多聚上部,操作简便安全)和腋前线与腋中线间第4-5肋间(气体分布广时适用);儿童患者选锁骨中线稍外侧且控深,老年患者结合影像避粘连区;穿刺需严格无菌操作,准确定位,缓慢进针,观察患者反应,特殊病史者谨慎以防并发症。
一、常用部位及选择依据
锁骨中线第2肋间:这是最为常用的穿刺部位。气胸发生时,气体多聚集于胸腔上部,锁骨中线第2肋间处于胸腔上部,在此穿刺可较好地抽取气体。从解剖学角度来看,该部位下方主要是肺组织,且肋间神经、血管分布相对较为安全区域,能较大程度避免损伤重要结构。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经锁骨中线第2肋间穿刺治疗气胸,操作相对简便,能有效排出气体,改善患者呼吸状况,成功率较高。
腋前线与腋中线间第4-5肋间:对于部分气胸量相对较大且位置稍靠下的患者,可选择此部位。该部位同样处于胸腔内,当气体在胸腔中分布范围较广时,在此穿刺也能有效地引出气体。其解剖学基础是此区域肋间组织相对疏松,穿刺操作时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风险相对可控。
二、特殊人群的穿刺部位考虑
儿童患者:儿童的胸腔解剖结构与成人有所不同,在选择气胸穿刺部位时需更加谨慎。一般多选择锁骨中线稍外侧的部位,且穿刺深度要严格把控。因为儿童胸廓较小,肺组织相对娇嫩,若穿刺部位不当或深度掌握不好,容易损伤肺组织或其他胸腔内结构。例如,对于婴幼儿气胸患者,要综合考虑其胸廓发育情况,优先选择对肺组织损伤风险最小的部位进行穿刺,以保障患儿安全。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其胸腔内组织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粘连等情况。在选择气胸穿刺部位时,需要结合胸部影像学检查来精准定位。可能需要避开以往手术部位或有明显粘连的区域,以减少穿刺过程中对周围粘连组织的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同时,要考虑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差的特点,尽量一次穿刺成功,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三、穿刺部位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在进行气胸穿刺时,无论选择哪个部位,都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首先要对穿刺部位进行准确的定位,可通过胸部叩诊、听诊或结合胸部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最佳穿刺点。穿刺过程中要缓慢进针,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剧烈咳嗽、胸痛加剧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进针并进行相应处理。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特殊病史的患者,更要谨慎操作,防止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