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特点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多见于2-7岁儿童,发病急骤,临床表现有休克表现(面色苍白发灰、血压变化、尿量改变)、脑实质受累表现(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呼吸异常)且肠道症状相对较轻,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等、粪便常规有脓细胞等、血气分析有酸碱平衡紊乱,病情进展迅速且易反复。
一、发病特点
好发人群:多见于2-7岁儿童,这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有关,相对更容易受到痢疾杆菌的侵袭。不同性别在发病上无明显的特殊倾向性,但儿童群体整体是高发人群。
发病急骤:起病非常迅速,病情进展快。患儿可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突然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以上,且体温波动较大,部分患儿来诊时已处于休克、昏迷等严重状态。
二、临床表现特点
休克表现:
皮肤表现:面色苍白、发灰,口唇及甲床发绀,皮肤出现花纹,这是由于微循环障碍,导致皮肤供血不足引起。
血压变化:早期血压可正常或稍低,随着病情进展,血压逐渐下降,脉压差变小,严重时可测不到血压,提示休克程度加重,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尿量改变:肾脏灌注不足时,尿量减少,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或无尿,反映肾功能受到影响。
脑实质受累表现:
颅内压增高:患儿可出现头痛、呕吐,呕吐常为喷射性,这是因为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所致。还可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等表现。
意识障碍:可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是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及酸中毒等因素影响脑功能。
呼吸异常: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节律不齐、深浅不匀等,如双吸气、叹息样呼吸等,提示呼吸中枢受累,病情危急。
肠道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儿早期可能仅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次数不多,起初可为稀便,随后可转为黏液脓血便,但也有一些患儿肠道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这也是容易延误诊断的一个因素。
三、实验室检查特点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多在(10-20)×10?/L以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可见核左移现象,提示存在细菌感染及炎症反应。
粪便常规:显微镜下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这是确诊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重要依据,但粪便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在等待结果时需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血气分析:可出现酸碱平衡紊乱,如代谢性酸中毒等,反映机体因休克、组织缺氧等出现的内环境失调情况。
四、病情发展特点
进展迅速:从发病到出现严重的休克、脑实质损害等表现往往在数小时内,若不及时救治,病死率较高。例如,患儿可能在发病后几小时内就从发热、轻度腹泻迅速进展为昏迷、循环衰竭等危重症状态。
易反复: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可能出现反复,如经过初步抢救后休克有所纠正,但不久又再次出现血压下降、意识障碍加重等情况,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