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什么病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感染性角膜病,致盲率高。其病因是病毒潜伏在三叉神经节,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被激活发病;初发感染多见于儿童,有全身及眼部症状,复发感染成人多见,病变有多种形态;诊断靠病史、眼部检查及病毒学检查;治疗用抗病毒药物,盘状角膜炎可短期慎用糖皮质激素;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单纯疱疹病毒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主要引起腰以上部位的感染,包括眼部、口唇等部位的病变,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主要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病毒可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发热、感冒、过度劳累、月经、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及创伤等因素,潜伏的病毒被激活,沿神经轴突逆行至角膜而发病。
二、临床表现
1.初发感染
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成人也可发病。初发感染常为原发感染,病毒初次侵入人体,可表现为唇部疱疹、发热、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同时伴有眼部症状,如畏光、流泪、眼痛、视力下降等,角膜可出现树枝状浸润灶。
2.复发感染
成人多见,有反复发作倾向。复发时症状相对较轻,角膜病变多表现为地图状、盘状等。地图状角膜炎是由树枝状角膜炎发展而来,病变进一步扩大融合成地图状;盘状角膜炎则表现为角膜中央区基质盘状水肿,伴少量KP(角膜后沉着物)。
三、诊断方法
1.病史
有口唇疱疹病史或近期有发热、劳累等诱发因素。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可发现角膜典型的病变形态,如树枝状、地图状、盘状等病灶。
荧光素染色可显示角膜病变部位的着色,树枝状角膜炎表现为角膜上皮树枝状的荧光素着色。
3.病毒学检查
角膜刮片行病毒培养、PCR(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等,可检测出单纯疱疹病毒的核酸或培养出病毒,有助于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
治疗主要是抑制病毒在角膜内的复制,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角膜修复。常用的药物有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滴眼液、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等。对于盘状角膜炎,在使用抗病毒药物的同时,若炎症反应明显,可在医生评估下短期慎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但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病情加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患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时,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眼部症状及全身情况,遵医嘱规律用药,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营养,以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
2.孕妇
孕妇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时,需谨慎用药。抗病毒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治疗时要权衡利弊,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3.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且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加强眼部护理,保持眼部清洁,促进角膜病变的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