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常见发疹性传染病,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为主感染引起,好发于6-18个月婴幼儿,四季可发病冬春季多见,潜伏期5-15天,发热期突发高热3-5天,热退疹出,出疹为红色斑丘疹,诊断依据为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护理包括发热和皮疹护理,预后良好。
一、发病特点
好发年龄:多见于6~18个月的婴幼儿,3岁以后少见。这是因为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比年长儿更容易感染相关病毒且发病后表现较为典型。
季节分布: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相对多见。不同季节的环境因素可能影响病毒的传播概率,例如冬春季人群室内活动增多,增加了病毒传播的机会。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5~15天,平均9~10天。在潜伏期内,患儿通常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但体内病毒在进行复制等活动。
发热期:突发高热,体温可骤升高达39~40℃或更高,持续3~5天。发热时患儿可能精神稍差,部分可能伴有轻微呼吸道症状,如流涕等,但一般情况相对较好,这是因为此时主要是病毒在体内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发热。
出疹期:体温持续3~5天后骤退,同时或稍后皮肤出现皮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散在分布,直径2~5毫米左右,压之褪色,多首先见于颈部和躯干,然后蔓延至面部和四肢,一般1~2天内皮疹完全消退,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和脱屑。
三、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根据典型的发热3~5天,热退疹出的表现,结合发病年龄等特点,初步可考虑幼儿急疹。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在发热期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病毒学检查可通过检测血清中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的特异性抗体等协助诊断,但一般在临床诊断时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作为辅助手段。
四、治疗与护理
治疗原则:目前幼儿急疹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主要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为主,因为对于低龄婴幼儿,不推荐过早使用退热药物,尤其是小于3个月的婴儿,应优先选择适宜的物理降温方法,如解开衣物、用温水擦拭身体等,以保证患儿舒适度。
护理要点:
发热护理:让患儿多休息,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适当喂哺温开水或母乳等,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散热。
皮疹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五、预后情况
幼儿急疹预后良好,大多数患儿经过适当的护理和对症处理后,都能顺利康复,且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这是因为该疾病是自限性疾病,机体在免疫系统逐渐清除病毒后,症状会自行缓解消退。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婴幼儿患者,家长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和一般状况,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非药物干预退热为主,注重保证患儿舒适和皮肤等方面的护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婴幼儿,由于其身体状况相对较弱,更要加强病情观察,一旦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